本文發表在彭博商業周刊「這才是美國」(微信公號MIGUO-1)專欄
阿里玩足球引發的擔憂
心路獨舞
正值中國電子商務巨擘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的關鍵時刻,一直不斷收購以增加其IPO吸引力的馬雲,突然來了一個急轉彎,遠離熟悉的電子商務領域,轉而購買了廣州恆大足球50%的股份。中國的金融分析人士稱,馬雲此舉正是希望借恆大足球和許家印在中國的社會影響力,為阿里巴巴在美國的IPO造勢。
然而,歐美的金融分析家們卻持相反態度,認為此舉可能會使阿里在一貫謹慎的美國投資者面前亮起紅燈,因為美國投資者最擔心的就是阿里巴巴「可變更權益實體」(VIE)的法律架構能否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護。在其IPO招股書中,阿里巴巴對這樣的風險也不避諱。相反,它還申明該風險非常具有摧毀性,可能會被中國政府認定為不符合監管規定,也可能帶來董事會成員間的利益衝突等等。很顯然,這種由幾個人就能做出投資決定的VIE架構對阿里巴巴的穩定性很重要,但對廣大投資人來說卻有些不公平。投資者雖然持有股票,卻沒有參與公司決策的權利。而且公司位於中國,這讓美國投資者維權的選擇相對較少。這一次馬雲號稱「十五分鐘就敲定」的足球投資則傳遞出了讓投資者進一步擔憂的信號。正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企業管理專家Simon Wong說的那樣,「阿里巴巴應立足於自己擅長的領域,而這項投資看起來和其核心生意沒有任何關係,再加上其特殊的VIE架構,顯然會讓投資者們警覺並三思」。
讓美國投資者謹慎的另一個原因是投資體育界的巨大風險。進軍體育界,雖然聽起來時尚,卻是一個曾讓很多知名上市公司翻過船的冒險投資。在美國,購入NBA(美國籃球職業聯賽)、NFL(美式橄欖球聯盟)等職業聯賽球隊常是在其他領域取得成功的富人們的一種愛好,也是進入極少數精英人士圈子的標誌,但較少有人把它作為投資賺錢的渠道,因為這是一種公認的冒險投資。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美國論壇公司(Tribune Co.)就因此栽過跟頭。它曾持股過MLB(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芝加哥小熊隊(Chicago Cubs),並因此經歷了幾年的財政困難,最後不得不於2009年將其出售給私人。恆大的前老闆廣州葯業集團,也曾因捲入假球風波而陷入財政危機,最後不得不放棄球隊。可見,投資體育的風險實在遠大於實業。連馬雲都承認自己對足球所知甚少,不了解足球俱樂部的價格,因為覺得很便宜,便只用了「十五分鐘就敲定了」這筆生意。馬雲流露出的這種輕率的投資態度,讓本來就為阿里VIE架構擔憂的美國投資者更加卻步了。
美國投資者更加謹慎的態度還來自於阿里巴巴具有吸引做空機構的特點。這些年來,由數據造假和質量低劣引發的中概股被做空、證券集體訴訟以及由此導致的巨額賠償,是導致不少赴美上市企業最終受傷離場的關鍵因素。而這一點恰恰是阿里巴巴的軟肋。而且阿里上市規模巨大,想必所有的做空機構都會垂涎三尺。阿里稍有不慎,就有被做空和集體訴訟的風險。需要指出的是,美國的集體訴訟與中國的民事訴訟有很大不同,集中體現在人數眾多的巨額索賠方面。在這種訴訟模式下,律師常以專業嗅覺來主動追逐和推動這類訴訟的發生,歷史上不少公司的破產即緣自集體訴訟引發的巨額索賠。
當然,美國投資人還是看好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但他們同時也意識到了阿里巴巴在國界意識、文化衝突等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它既要應對中國的法律和監管機構,又要遵循美國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還要隨時提防做空機構,再加上美國專門針對外國公司的反腐機制和集體訴訟等,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所面臨的壓力不可謂不大。與此同時,阿里巴巴在中國國內遇到的挑戰也不小。為了順應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最近一段時間,阿里巴巴連續購進了不少與移動互聯相關的項目,為IPO持續造勢。但阿里入股恆大足球,傳遞給美國投資市場的信號似乎並不是利好,反而加深了投資者對其VIE架構的擔心,這是馬雲不應小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