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知青的悲劇與官員的悲劇

作者:明鏡  於 2014-5-21 05:2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誰說毛澤東只能搞「大躍進」?他也敢搞「大倒退」!一代知青被剝奪正常接受教育和平等擇業 的權利,一步沒跟上,步步跟不上,「而立之年」未立;「知天命之年」認命,淪落社會底層,成為「代際傳遞貧窮」的弱勢群體。而政壇上知青高官不可避免地異 化,站到曾同睡一個炕、同鋤一壠地的昔日夥伴的對立面

高伐林



爭當「半邊天」「鐵姑娘」的女知青。

「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縮寫、簡稱,字面上意思,是「有知識的青年的群體」。但這是個特定稱謂,人們所說的「知青」,是指「文革」中到農村當農民(以及到國營農場當農工)的高中、初中畢業生。

西 方社會學界有「戰後嬰兒潮」的概念,本文所談的「知青」庶幾近之,是1947年到1958年,約12年間出生的人。這些人,大體上是從「老三屆」(實際上 是六屆:1966、1967、1968年高中和初中畢業生)到七十年代末的高中畢業生。這個龐大的群體,以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公佈毛澤東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為標誌,從這一天之後,此前零星的、個別的行動,轉為大規模高潮,被整體驅趕到沙漠荒原、山鄉水 寨,形成所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第一批知青,穿 著黃軍裝(後來洗白了),戴著紅袖章(後來摘下了),遠離京華,遠離父母, 落入社會底層,面對陌生世界,卻頑強地支撐,開始是為理念,後來是為生存。憑著這樣的共同記憶,即使萍水相逢也能夠彼此理解。在特定歲月鑄造的「知青」, 成為中國當代史上人數最多的亞文化群體之一。

這個群體是 「有知識的青年」嗎?其中知識最多的一部分人,無疑得算第一批「老三屆」知青中 的老高三學生,「文革」動亂之前,他們就比較完整地接受了中等教育,其他人就等而下之了。「老三屆」中的最低的1968年初中生,只相當於小學畢業 生:1965年從小學升入初中,讀了一年就「停課鬧革命」,不是 到社會上「破四舊」,就是在學校裏鬥老師。而1969年以後高中畢業下鄉的知青,在學校裡學到的多是些空洞的政治口號。

即 使在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當時,中國也不是沒有知識分子和真正的有知識的青年。但毛澤東以湖南師範生的學歷,在北大受到大教授冷落的經歷,早在上個世紀四十 年代初延安整風之初,就表達過對知識分子的極大反感,投靠到毛澤東門下的康生當時闡發毛澤東的思想說:「目前所謂知識分子,實際上最無知識,工農分子反而 有一點知識。」——這正是毛澤東發動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遠因之一。一手將有知識者棄而不用,逼迫他們自輕自賤、「改造世界觀」,另一手將成千上萬無知識或 知識甚少的青年封為「知識青年」,不啻尖銳的反諷。

不管多麼名不副實,不管多麼身不由己,被剝奪了憲法賦予青少年平等受教育權利、平等擇業權利的這一龐大群體,只好在中國歷史上頂著被偉大領袖扣上的「知青」帽子了!(《新史記》第10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3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 03:3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