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古籍中的蚝

作者:lhtoygift  於 2014-4-11 00:5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此文 作者:東莞傲凌塑料電子廠職員 周美玲
在北方,有一種叫做海蠣子(又名牡蠣)的海產品。人們形容某個大連人土氣,就說他身上一股海蠣子味。可見海蠣子是一種平民化的物品。有時候,外地人說大連人講話一股海蠣子味。「海蠣子味」成為口音——一個地域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可見其既接地氣又有文化。
       到了嶺南,海蠣子改稱為「蚝」了。科學家們說蚝與海蠣子是同一個物種。依我看,只能說它們品種一樣。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物,模樣相同,但其構成元素肯定還是有差異的,所謂淮南為橘淮北為枳也。
   現存古籍中,關於蚝的文字並不多。嶺南在以前是煙瘴之地,罪犯充軍發配的地方。條件艱苦,文化人不多(當然也不是沒出過文化人,不過跟江浙一帶相比,比例小得可憐),沒能把「蚝」這種好東西記載出來。即使寫本地風土人情,也以帝王將相名人軼事居多,記載風物的較少。再具體到蚝,就更少了。被當代研究者引用最多的是清朝屈大均著《廣東新語》中的文字,照錄如下:
  蚝,鹹水所結,其生附石,磈礧相連如房,故一名蠣房。房房相生,蔓延至數十百丈,潮長則房開,消則房闔,開所以取食,闔所以自固也。鑿之,一房一肉,肉之大小隨其房,色白而含綠粉,生食曰蚝白,腌之曰蠣黃,味皆美。以其殼累牆,高至五六丈不仆。殼中有一片瑩滑而圓,是曰蚝光,以砌照壁,望之若魚鱗然,雨洗益白。小者真珠蚝,中嘗有珠。大者亦曰牡蠣,蠣無牡牝(音聘,雌性),以其大,故名曰牡也。東莞、新安有蚝田,與龍穴洲相近,以石燒紅,散投之,蚝生其上,取石得蚝,仍燒紅石投海中,歲凡兩投兩取。蚝本寒物,得火氣其味益甘,謂之種蚝。又以生於水者為天蚝,生於火者為人蚝。人蚝成田,各有疆界,尺寸不逾,逾則爭。蚝本無田,田在海水中,以生蚝之所謂之田,猶以生白蜆之所謂之塘,塘亦在海水中,無實土也。故曰南海有浮沉之田。浮田者,蕹(音瓮,蔬菜之一種)簰(音牌,古同「箄」,筏子)是也。沉田者,種蚝種白蜆之所也。其地婦女皆能打蚝,有《打蚝歌》,予嘗效為之。有曰:「一歲蚝田兩種蚝,蚝田片片在波濤。蚝生每每因陽火,相疊成山十丈高。」又曰:「冬月真珠蚝更多,漁姑爭唱打蚝歌。紛紛龍穴洲邊去,半濕雲鬟在白波。」打蚝之具,以木製成如上字,上掛一筐,婦女以一足踏橫木,一足踏泥,手扶直木,稍推即動,行沙坦上,其勢輕疾。既至蚝田,取蚝鑿開,得肉置筐中,潮長乃返。橫木長僅尺許,直木高數尺,亦古泥行蹈橇之遺也。
  香山無蚝田,其人率於海旁石岩之上打蚝,蚝生壁上,高至三四丈,水干則見,以草焚燒之,蚝見火爆開,因夾取其肉以食,味極鮮美。番禺茭塘村多蚝。有山在海濱,曰石蠣,甚高大,古時蚝生其上,故名。今掘地至二三尺,即得蚝殼,多不可窮,居人牆屋率以蚝殼為之,一望皓然。
   目前幾乎所有關於蚝文化的研究中,必引此文。蓋因其最全面,最生動。將蚝的習性、特點,養蚝、打蚝的方法等都講得明明白白。我查閱了幾種比較鮮見的筆記,一則為唐人筆記,其餘為清人筆記,裡面關於蚝的記載雖不多,但聊勝於無,且能給人一些啟發。
      (一)
《嶺表錄異》,唐劉恂著。此書記述了很多嶺南的異物異事,尤其是各種魚蝦、海蟹、水果、花草樹木等內容,乃研究唐代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的重要資料。「歷來考據之家,皆資引證」(四庫全書編纂者語)。此書由魯迅點校而成。其下卷中這些寫道:
  蚝即牡蠣也。其初生海島邊如拳石,四面漸長,有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每一房內,蚝肉一片,隨其所生,前後大小不等。每潮來,諸蚝皆開房,伺蟲蟻入即合之。海夷盧亭,往往以斧揳(音些)取殼,燒以烈火,蚝即啟房。挑取其肉,貯以小竹筐,赴墟市以易酒(原註:盧亭好酒,以蚝肉換酒也)。蚝肉大者腌為炙;小者炒食。肉中有滋味,食之即能壅(音擁,堵塞的意思)腸胃。
   此文對蚝的生長習性做了介紹,同《廣東新語》中的內容差不多。但提供的製作方法(吃法)可為後人借鑒。盧亭(又稱為盧餘)是傳說中的一種半人半魚的生物,為中國東晉年間地方民變首領盧循的後代,居於香港大奚山上。這裡可以理解為居於海邊的粗人,平民百姓。他們或腌之,或炒之,或者直接將其作為商品換酒喝。但蚝不宜多吃,吃多了不易消化,腸胃受不了。
(二)
   《五山志林》,清朝羅天尺(1686-1766年)著。五山在今天順德境內,即登俊、拱北、安東、梯雲、華蓋等。顧名思義,這是一本介紹順德風土人情的書。該書中,將蚝寫為「蠔」,有一則詞條為「蠔房」,全文如下:
   《廣東志》云:韓昌黎詩:「蠔將黏為山,十百各自生。」按,《本草衍義》云:牡蠣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曰蠣房。一名蠔山。初生海畔,才如拳石,四面漸長,有二三尺者。一房內有蠔肉一塊,肉之大小,隨房所生。每潮來則諸房盡開,有大蟲入則合之以充腹。宋霍忠惠《焦山詩》:「僧居蠔山迷向背,佛宇蜃氣成吹噓。」邑丞黃道泰詩亦云:「禾蟲作醬盤餐美,牡蠣為牆夜夢腥。」順、南諸邑多用作牆砌屋,間有疊為樓者,鱗次層疊,亦可觀也。
   可以看出,裡面關於蚝的生活習性來自於《嶺表錄異》。除此之外,引用了《廣東志》(實為《廣東通志》)中韓愈的詩,宋人霍忠惠和時人黃道泰的詩以及《本草衍義》中的敘述。唯一一句個人見聞為最後一句。但我們由此可得到以下結論。
   1.蚝的採集、養殖和食用曾經非常普及,除了屈大均提到的東莞、新安、番禺、中山之外,在順德也有悠久的傳統,可以說遍及珠三角地區。有廣泛的民間基礎,有歷史傳承。到了今天,蚝文化成為了少數幾個地區獨特的文化,比如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年年都搞「金蚝文化節」,將蚝文化發揚光大,做成自己的品牌,充分證明了當地人的勤勞和智慧。
   2.用蚝殼蓋房子,在嶺南一度非常普及。說「用蚝殼蓋房子」其實不準確。蚝殼只是摻到泥中作為補充材料,並非主料。再說,蚝殼本來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建築用品。那為何它還一度普及甚至用來蓋樓呢?我分析有以下原因:一是原料易得。現代人解釋古人為什麼用蚝殼蓋房時,喜歡講一些科學原理。比如冬暖夏涼啊,具有美感啊,可以抵禦颱風啊之類的。其實這些因素即使真的有,也都是結果而非原因。我們的先人才不會考慮這麼多呢,當時的貧寒條件讓他們也沒資格考慮這些,尤其是美感之類。只要能擋風遮雨就謝天謝地了。飢餓年代,人們以瓜菜代飯,後人說瓜與菜是健康食品,其實瓜菜比糧食更容易得到才是根本。所謂撿到籃子就是菜。這樣說,不是要否定蚝牆。蚝牆表現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是真實的歷史。無論如何,我們都應把越來越鮮見的蚝殼牆保護好。尊重歷史就要保護好歷史。其二,漁民受到了原生蚝的啟發。蚝在岩石上長成,遠望如房,天天低頭不見抬頭見,心裡烙下了蚝與房有關聯的印象。中國人重視「形」,容易望形生義,把外形和實質統一聯繫在一起。中醫中有吃啥補啥的原理。內蒙古產的蓯蓉外形像陽具,老中醫們就用它來壯陽。這樣的思維方式造成這樣的結果。總是看到蚝殼像牆一樣立在那裡,時間一長,就忍不住用蚝殼蓋房,蓋好了也沒塌,於是繼續蓋下去,成為了傳統。
(三)
   《楚庭稗珠錄》和《南越筆記》。
   《楚庭稗珠錄》是一部以遊記形式記述廣東的(其中一小部分寫貴州湖南等地)山川、名勝、物產、風俗、掌故和文化藝術等方面情況的著作,成書於清乾隆年間。作者檀萃,號默齋,山西高平人,乾隆進士。該書在「麟介類」物產中有一則關於蚝的詞條。照錄如下:
 附石如房,房房相生,延至百十丈,潮長房開,消則閉。一房一肉,隨其方色,小者曰真珠蚝。東莞有蚝田,燒石投之,蚝生其上,歲兩投兩取。
   此文可以看作《廣東新語》中有關內容的縮寫版。
   《南越筆記》共十六卷,記載了廣東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礦藏物產等內容。作者李調元(1734-1802)與檀萃幾乎是同一時代的人,曾任廣東學政。他的這本書大量抄錄屈大均的《廣東新語》,關於「蚝」的詞條,幾乎是原文照搬。另有一個名為「牡蠣」的詞條,全文如下:
   牡蠣,《本草衍義》云:「牡蠣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曰蠣房。一名蚝山」。初生海畔,身如拳石。四面漸長,有一二丈者。一房內有蚝肉一塊,每潮來則諸房皆開。有小蟲入,則合之充腹。韓昌黎詩:「蚝相粘為山,十百各自生。」《通志》謂:「蚝以左顧者為雄,故曰牡蠣。粵人以為常饌,其殼用以壘牆,亦可燒灰塗壁。」《嶺南雜記》云:「蚝殼砌牆,鱗鱗可觀。」《志》又云:「介與鱗相若,粵中獲介之利居多,鏤甲為珍,亦生民所資也。」
   通讀可知,作者只是把《五林山志》中的引文順序顛倒了一下,加了一則《嶺南雜記》中的介紹。此外沒有任何新意。
我們的前人沒有版權的概念,看到好的文字拿過來為我所用,似乎天經地義,也沒人追究他們。這種抄襲,客觀上起到了傳播知識的作用。古代印刷和紙張的成本都不低,一般人讀不起書,買不到書。再加又是坑儒,又是戰火,動不動就三光政策燒了全城,把書籍和房屋一起燒掉。古人的抄襲行為讓後人有機會讀到失傳的內容。但一個詞條抄來抄去,文化人懶得親自實踐,不願把個人的經驗、感受寫到書中,卻能說明「重道輕器」傳統的危害。以致我們今天想研究蚝的歷史,資料寥寥無幾。而我們今天也在創造歷史。從現在開始,注意研究、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應是亡羊補牢之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lhtoygift最受歡迎的博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3: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