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國際化:指以美國在其中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人權國際制度或國際「人權聯合體(human rights complex)」的形成。宗教人權國際制度是由關於宗教人權的各種國際和地區性的公約/條約、各種旨在促進所謂宗教人權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各國(主要是西方國家)的國際宗教和人權政策等組成的龐大國際機制和網路。美國在所謂宗教自由問題上對我國採取了結合單邊、雙邊和多邊施壓手段的「多管齊下」的態勢。從1991年開始,美國每年都在聯合國人權大會提出反華提案。其中除去1998年放棄和2003年因為沒被選入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夫權提案以外,美國的反華提案每次均以失敗告終。直到去年聯合國改革成立人權理事會按國別審議各國人權報告,中國的人權報告在今年初還是以高票通過。美國的目的沒達到,還大大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2007年4月26日,《紐約時報》記者David Brooks 問競選中的奧巴馬是否讀過尼布爾的書?奧巴馬立即回答說,尼布爾是他最喜歡的哲學家之一,他最欣賞尼布爾在美國政治圈最流行的一本書《美國歷史的嘲諷》(The Irony of American History)。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眾所周知,尼布爾是既批評理想主義又批評美國公民宗教的必勝觀的。他認為美國人相信上帝選擇他們在歷史上發揮獨特作用是愚蠢的。他還認為美國人相信他們擁有善從而與其他國家區分開來也是愚蠢的。這就否定了由美國人的宗教觀而形成的「美國選擇論」和「美國例外論」。如果奧巴馬果真能夠在他的新外交政策中貫徹尼布爾的現實主義思想,那麼就會慎重處理中美關係中的宗教問題,多些尊重和理解,增進對話和交流理解,少些麻煩、避免對抗,使之真正成為中美「積極合作全面」的夥伴關係中的潤滑劑而不是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