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與苦的止息——佛教的核心(節選)
自己的煩惱是痛苦的,如果想不受它的干擾,進而能夠解除它,首先需要的是與它接觸,了解它。人們修行時,一般是心理上一有痛苦,就想避開。所以觀察苦是非常不容易的。見到痛苦就想遠遠地閃開,而去找快樂,這不是禪修的態度。
找快樂的方法可以暫時地止息痛苦,但從長遠來看,會有更多的痛苦生起。這就是世人為什麼一直不能完全斷除痛苦的原因。願意接觸苦,願意認知苦,願意探求苦的成因,才是修行的真正開始。修行的路途上充滿荊棘,但我總結過,為什麼人們的修行常常會失去方向,甚至於很多年乃至一生都在用錯誤的方法修行呢?這其中原因就是沒有圍繞苦,忘記了苦。修行者若失去了苦這個中心點,就會迷失於浩瀚的佛法當中。二千五百多年過去了,佛法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擴充,誤傳,其中的歧路非常多,這都是對苦不了解所產生的結果。
修行的方向就是苦,如果在修行中能抓住苦這個中心,圍繞苦與苦的成因,想解除苦,那麼,修行的大方向就是對的。當越來越多的認知到自己身上的苦之後,這種修行所帶來的利益也是明顯的,修行的動力也就來了。這時的修行就是觀照,不會去做無益的事,不會犯戒。身心如此苦,當務之急是趕快擺脫苦,讓苦止息。在體證苦的基礎上修行,我體會到,這是一條不容易走錯的修行之路。身心俱苦,這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只要是心理細緻之人,都會發現生活中的苦,總統、富豪、明星、農民、乞丐,大家都在心理的苦當中掙扎,遭受苦的煎熬,這是人的根本苦,與有錢無錢無關,與有名無名無關,例如人人都會生氣、發火、憂慮、生病、老死。我在靜坐時常常發現,身心如此苦,要趕快根除,現在修的這個方法是身念住,就能根除苦痛。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當今的社會有千千萬萬的生活方式,我們為何要選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以前,也許有人會說,要往生凈土,要成佛,要證果,要渡眾生,吃齋為了身體健康…… 現在,如果對苦有一個明確的了解,我們就會發現,只有一個回答,為了苦,讓自己的苦得到止息。為了止息苦,我們才寧願捨棄一切。
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苦時,他的修行才算真正開始了,他從體會自己的苦,進而認知到眾生的苦。
我一直認為,苦是修行的航標,也是目的。我們從了解苦開始,到完全止息苦結束。一般的人,生活與工作都以求取快樂為目的,當遇到痛苦時他們往往採取繞開的方法,即使修行人,稍不留意,也會把禪修變成求取心理快樂的方式。如果以求取心理快樂為禪修目標,那樣的修行就偏離了佛法的正道——四聖諦。雖然佛法中講樂、大樂、常樂、涅盤這些詞,雖然佛法的最終目標是至樂,但佛陀所講的「樂」不是世俗的快樂,而是苦的止息。只有從了解苦開始,直到明白苦的成因,才能以佛陀的中道法斷除一切心理痛苦。當所有痛苦被斷除的時候,佛法就稱這種痛苦的止息為樂。涅盤常常被形容為至樂,其實,不應把涅盤之樂理解為五蘊身心中的樂受,涅盤之樂即是貪、嗔、痴的止息,是苦的止息,而非五蘊之中的樂受。世俗的快樂是變化的,是流轉的,是無常不穩定的,也是不純凈的,即使世間的福碌壽喜這些公認的大福報大快樂,在它產生的時候即存在著消失的元素,人只要握持它們,就會時時擔心失掉它們。所以佛陀說,世間之樂是無常的,是不可靠的,不可依賴。佛陀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即禪修的終點、貪嗔痴的止息、苦的止息——涅盤。佛陀稱涅盤為至樂,最上最勝之快樂,涅盤之樂(寂靜)是純凈無染的,它不會變異,也不會消失,它不是無常之物,所以,它屬於永恆。
***
把覺察維持在心理上,你會發現它不是一個實體,也不是一個過程,存在的只是一個剎那一個剎那地短暫發生。心並不是固定的,它隨時變化,在每一個時刻只有一個現象發生。人們用想象把這些隨時間發生的現象假想成一個整體,稱為人或心,或稱為一個過程。其實在當下,只有一個生滅的閃現。
事實上,心理並不存在,它們只是思緒的快速生滅的序列。當你的覺察能力細緻並強大,你就能看清它們只是一個一個的生滅,而沒有實質的內容。人們之所以認同心念,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看清瞬間的生滅,它們把時間先後發生過的心理現象用想象串連起來,假造成一個人或我,或假造成一個事實,然後認同它們。當你了解到心的這個生滅性質,你不會再把它們串聯起來,它們只是生滅,這是最可靠的事實。
以上段落來自於「如是博客」
=====================
斷煩惱和證道果
我們說到的斷除一切的煩惱,其實就是斷除這些心或者斷除那些心所。所謂的斷煩惱,所謂的證聖果,其實並不是說有什麼聖果證。而是說,當你生起了某些聖道之後,這些聖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斷除了某一類的心,或是斷除某一類的心所。從相應的聖道生起之後,相應的不善心或者那些不善的心所,永遠不會在你的心流裡面生起,這個就是證聖果的意思。如果一個人證得了阿拉漢聖道的時候,那麼所有的不善心從此以後不會在他的心流裡面生起,只是這麼樣而已。所以我們可以說,修行到最終證果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得」的過程,而是一個「斷」的過程。斷什麼?斷煩惱。所謂的煩惱是什麼?就是這些不善心而已,表現的就是不善心。如果再具體一點,所謂的煩惱只是一些心理作用而已。這些心理作用表現為十四種,哪十四種?知道嗎?就是無明或者痴、無慚、無愧、掉舉、貪、邪見、傲慢、瞋恚(生氣)、慳吝、妒嫉、後悔、昏沉、睡眠和疑,就是這些而已。這十四種就是我們說到的所謂的煩惱,而所謂的斷煩惱就是這麼樣來的。
摘自瑪欣德尊者 《阿毗達摩講要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
============================
複雜的業報 (重要部分)
阿難!如果你們能聽如來廣泛而深入地解說業報,一定能更加清楚而獲得法喜。」
「世尊!現在說正是時候,我們一定會好好記住,好好遵行。」
「阿難!有人不離殺、盜、淫、妄、……邪見等十惡行,但死後卻生在善報的天上。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就堅定地下了沒有惡行、惡業報的結論,並且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有些行惡者死後生天,但卻不同意所有行惡者死後都生天的結論。因為如來知道,為惡但死後生天的人,或因惡報已在當生受完,或因現生所造惡業延後受報,或因前生強大的善報尚未耗盡,或因死時起了與正見相應之善念的緣故。
有人離殺、盜、淫、妄、……邪見等十惡行,但死後卻生在惡報的地獄中。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就堅定地下了沒有善行、善業報的結論,並且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有些行善者死後生於地獄,但卻不同意所有行善者死後都生地獄的結論。因為如來知道,為善但死後生地獄的人,或因善報已在當生受完,或因現生的善業延後受報,或因前生強大的惡業尚未報盡,或因死時起了與邪見相應之惡念的緣故。
有人不離殺、盜、淫、妄、……邪見等十惡行,死後生惡報的地獄。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認為確實有惡行、惡業報,這是我能同意的,但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行惡死後會往生地獄,但卻不同意所有行惡者死後就往生地獄的結論。因為如來知道,為惡死後往生地獄的人,或因當生的惡行往生,或因前生尚未報盡的惡業往生,或因死時起了與邪見相應之惡念而往生的緣故。
有人離殺、盜、淫、妄、……邪見等十惡行,死後生在善報的天中。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認為確實有善行、善業報,這是我能同意的,但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行善死後會生天,但卻不同意行善者死後都生天的結論。因為如來知道,為善死後生天的人,或因當生的善行往生,或因前生尚未報盡的善業往生,或因死時起了與正見相應之善念而往生的緣故。
所以,阿難!業報有四種情況:或有看似已報應,實際上卻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但實際上卻已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實際上也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已報應,實際上也已報應的造業,這就像有些果實還未成熟,但外表看起來卻像已經成熟了的模樣;有的已經成熟了,但外表看起來卻還像尚未成熟的模樣;有的尚未成熟,外表看起來也還沒成熟的模樣;有的已經成熟了,外表看起來也已成熟了的模樣。」
摘自:原始佛教聖典故事選編(庄春江)
=======================
涅槃一語 (Venerable Sujiva)
http://www.neiguanonline.com/onlineread/Mahasi_shixiu.htm#_Toc208761171最後,從理論上來講,我對涅槃有個忠告。當你進入較深層次,完全放下這身心,正念和內觀就更成熟。當這些所有的助緣及波羅蜜(菩提資糧)都成熟,那時心轉向寂靜無為狀態,出凡入聖。換句話說,身心脫落,進入一個恆常的狀態。我們稱這為絕對的真實。不過,關於這個是有許多道聽途說,很多錯誤的觀念會出現。有時會很糟。例如,有某個案例,某人到某處禪修。她在一座大樓頂上,遠眺河流的對岸。她能看見陽光燦爛,河水川流不息,浮雲飄遊不定。當她看見這些現象,激發靈感,以致於她認為自己已經開悟了。她認為她真的理解無常,並且自認是個預流(初果聖人)。這是很奇怪的,你知道,因為涅槃性跟看見什麼、聽見什麼或跟六根門頭所對的境並無關。如果你多少懂些理論,那你將會知道這樣的一個經驗,並不可能是涅槃。它可能蠻紓發人心,但它不是無為法的體證。
另一個人到了個境界,當他開始觀見泡泡遍布他全身,覺受到處出現又消失,某個人就幫他下了個結論,他已經是個不還(阿那含,三果聖人)。這件事跟滅除煩惱沒多大關係,經驗到全身覺受到處出現又消失,就把他帶到這個定論。另外一個禪修者說:「是那樣的嗎?」她不太信服,「我也一直經驗到這樣的現象,那我也一定是個阿那含?!」第一個就改口說:「從某個角度來講,你是的!」這顯示,當一個人執著某種想法,就放不開它。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
禪修境界可以到非常細微的狀態。你能努力禪修到非常深的狀態,那時會有一會兒,心變得好像是無意識;然後你出來,你會認為它是很殊勝、令人激蕩的。有時,你會進去很久;當你出來,那裡什麼也沒有。有人認為那一定是涅槃。那是另一個陷阱。它和睡眠之間有差別嗎?有些人可能會說那是不同的,但是差別在哪裡呢?這些人會變得很執著他們的經驗。不過,你要記得,涅槃並不是到一種心茫茫然,或者進入一種無意識狀態。
如果你念過《阿毗達摩》,過程變得更清楚了。在第十四道智、第十五果智以後,心投入第十六觀智-返照智。在《阿毗達摩》里,返照智的是欲界心與智慧相應。換句話說,它像是心在觀照「上、下」,只不過是在一種較深心意識集中狀態,但是它知道當下什麼了發生。在那種狀態下,心緣取的目標是涅槃。那意味著,在那種心理狀態下,絕對的真實的特性變為明明朗朗、清清楚楚呈現在心中。當你禪修,你經歷絕對的真實,你會知道它是什麼。
這是《阿毗達摩》分析思考過程(心路)和意識心所講的。因此,它是種非常清楚的經歷,百分之百肯定的事。
我的比丘師兄曾問過緬甸的一位老禪師有關於這個問題,他說:「喔!你絕不能錯過這個。它像是閃電打在你頭上!」因此,它不會是一片空白、什麼也沒有,然後就出來了。重要是,這是對出世間法的體證-無為法的狀態,這個人要能用他自己的話來描述它。最重要的試驗將會是在那狀態之後,隨後煩惱心的程度。
要記住的重點是,我們只要勤奮不懈。苦在我們(五蘊)裡頭,我們必須盡我們所能,來培育永不嫌多的正念。那麼如果我們的業力以及時間允許,有一天我們可能證達所堅持的目標。經書和那些禪師們都告訴我們,它是件可以達成的事。不過,必須勇猛精進。
結語
不過,如果你認為你已經開悟了,我提供你一則禪的公案作為結語。通常我會給暗示他們已經證悟的學員們這個禪案。我問他們:「為什麼一個完全證悟的人,所有的煩惱能被完全根除,從不曾再出現?證悟以前,你的瞋忿和貪愛一再生起,雖然短期間你可能會沒有。然後為什麼當一人完全證悟,體驗出世間法后,煩惱就不再生起?為什麼?」我這麼問,但是他們只有搔搔頭。重要的是,禪師不是幫你認可的,他們要確定你會一直修行,直到你死的那天。
==============================
以下摘自:如何改造命運 (吉祥尊者)
知道了自己生命裡面哪一些東西真的是改不了的,就認命、接受它;有哪一些東西是可以改變、可以調整的,對我們的生命來說很重要。知道什麼是可能為可能,什麼是不可能為不可能,這種智慧很重要。如果能夠對不可能改變的事情早早絕望,及早放棄,我們就會少了很多內心的苦痛與失望。若一早你就想通 「這個是不可能的,我不要浪費時間在這裡」,那就可免了很多無謂的、耗費能量、擾亂思維的念頭。
***
能激發我們想要改變、要向上提升、要改造我們的生命的意願有兩方面:
第一,是看到生命裡面的不圓滿。如果你不能夠看到生命裡面有哪些不圓滿而總覺得一切都很好,那就談不上要進行改造,也談不上學佛。只有看到自己的生命裡面有不圓滿后,我們才會想要去進行改造。
第二,是看到自己的生命還有很多潛質可以發揮。或許你會說:「我現在活得很好,也快樂,事事也順利。」可是有些人卻會想:「我的生命雖然很順,沒什麼大苦難,但是我覺得不是真正地活得有意義,我活得不充實。」這樣的人就可以從光明中走向光明。他們即使沒有經歷大苦大難,依然能夠看到自己生命中還有潛質可以進一步的發揮,以便讓自己的生命燃燒得更加燦爛。
***
有些人雖然明明是想要快樂,但所做的一切卻反而只給自己帶來痛苦。為什麼呢?因為他所做的都是苦因。由於他不了解那是苦因,雖然要的是快樂,卻種下了痛苦的因。
我們看一看周圍的人就會明白,很多人在追求快樂,可是所做的一切卻是在傷害自己。他們在當自己的敵人,所做的都是敵人才會對他們做的事情。他們雖說要得快樂,可是卻讓自己輕易地升起嗔恨心,這其實就是在打擊自己。嗔心升起時就是苦,其果報就是丑的。
***
在改造命運方面,有著一個很重要的法則,那就是因果的法則。眾生不知道因果,所以要快樂卻為自己種下苦因。如果我們明白因果法則與它的運作,並且相信它的運作,乃至後來絲毫不疑的知道因果法則,就會有強大的力量。開始的時候我們基於信,可能只是姑且相信而去做,直到有一天,能夠通過禪修親自印證,發現到:哦!原來因果是這樣一回事,它的確是真的。那時就用不著「相信」因果法則,而是真正的知道因果法則了。就像如果有人問你:「天上有太陽和月亮,你相信嗎?」你說:「我何必要相信,我看到了。」這是同樣的道理。因果也是這樣,輪迴也是這樣。我們要改變生命,就需要知道因果這個很重要的法則。
很多人不相信因果,因為他們想象中的因果必須是馬上呈現的。但是因果法則裡面,一個因要成果,有些時候還要看時間,要等種種因緣條件具足。但真實不虛的是:當一個善因成熟時,它帶來的肯定是善果;當一個惡因成熟時,它肯定帶來惡果。只不過什麼時候成熟?能否成熟?那又是另一回事。什麼情況下不會成熟呢?當佛或阿羅漢入滅的時候,業就沒有機會成熟。由於入滅、體證般涅槃時,五蘊沒有了,業就沒有機會成熟。在一般的情形之下,業都是要成熟的。
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善業惡業,並不因為佛陀講它是善就是善,講它是惡就是惡,它也是自然界的規則。你如果起善心,起慈悲喜舍的心,起無我、無私、純真的心、坦誠的心以及慷慨的心,這些善心成熟的時候得到的果報就是好的。可是如果你起貪心、嗔恨心、愚痴心、懷疑心、妒忌心、吝嗇的心,這些不善心成熟時果報都是不好的。這並不是因為佛陀講才這樣運作的。
***
生命里,我們只要把一些改變的關鍵做好,很多東西都會自然而然跟著對起來。其中一個關鍵就是放掉我們的私心。因為我們抱著私心——自我;我們有一個「我」的錯見, 以為有這個「我」;我們以為這個是「我的」,或者別人佔有了「我的」;我們有「我慢」,自我的慢心:「我」比別人好,「我」比別人差,「我」也不輸人。這種虛幻的「我」,本來就不存在,可是因為無明,我們卻以為它是真實的。我們講的「我」就是指這三樣東西——有「我」的錯誤見解、對「我」的執取,還有「我慢」。因為這個虛假的「我」,我們造惡,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給自己造下很多的苦因。這個「我」讓我們擺脫不了過去,被過去的感受和記憶緊緊地套牢,不能讓當下的這一刻成為新的生機。
***
或者你有另一種想法:我一定能夠改造我的生命!當我們的信心、決心是以「自我」為出發,它會有另一個問題。你相信你能夠——「我能」。也許有時候你真的能,但當你不能的時候,信心就受到打擊。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不明白自然界的另一個規則,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包括我們的五蘊,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因為因緣壞滅而壞滅。這個智慧是很重要的關鍵。
我們活在一個「自我」的概念中,以為有一個「我」,習慣性的以為「我能」,還是「我怎樣怎樣……」。這加強了「我」。其實也沒有什麼「我」能還是「我」不能,有的只是因緣。我們要改造生命的時候,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給自己的生命注入一些因緣,注入你所能夠注入的因緣,調整你所能夠調整的因緣。例如你要有一個慈愛的心,那你應該種下慈愛的種子,至於別人是否會馬上對你的慈愛起反應,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
因緣尚未具足的時候,即使你做得正確,也不會馬上見效。你必須了解果報的產生有賴於因緣的具足。然而有些時候我們只能掌握某一種因緣,另外一些因緣卻不在我們掌握之內。比如說你對一個人好,對他微笑,可是他剛好肚子痛,或者是尿急,在那種情形下,即使你對人家主動表達好意,也得不到好的反應;你做了一個布施,馬上就要見效,這也不行。行善想要馬上見到效果,一點點挫折就使自己的善心退縮,這樣的話我們是不能夠改造生命的。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我只為我的生命注入對的因緣,那就好了。要對善法有信心,一直給你的生命注入好的因緣:提升的因緣,凈化的因緣,快樂的因緣。讓時間去證明。時間一久,有那麼一天,善的因緣力量逐漸雄厚的時候,就會看到它帶來的成果。很多時候,是不會一做就馬上見效的,因為還有其它的因素牽涉其中。
***
當我們能夠以無私的心去做好事時,我們更能夠改變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在禪修這方面。看我們要提升自己生命的那一層面。如果要財富,就給自己種下富的因——多做布施、護持別人、讓人家修行,給人家好、幫助別人、對人慷慨;如果希望自己的生命有內在的安穩和無畏懼,處到哪裡都光明磊落,心裡安然,就要守戒。你守戒,就不會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走到哪裡很自然地就會有一種內在的安穩和無畏無懼的心;如果要自己的心有力量、光明、醒覺、有智慧,那麼就要探索智慧,多親近有智慧的人,多探索生命的法則,並且修禪,培養戒定慧,由定生慧,那麼我們就會更有智慧,更有力量,心力就會強。
我們要生命成什麼樣子,就給它注入對的因。我們希望得到快樂,就要給別人快樂,而不是奪取別人的快樂。我們能夠布施快樂給別人,自己就很容易得到快樂。你給人安全感,你的內心就很容易有安全感。你真心待人,別人會以真心回報。當然有些時候會遇到你對某人真心,他卻偏偏不對你真心,這樣的事情也是會有的。這可能是因為過去人家對我們好,我們卻恩將仇報,可能是那個惡業現在成熟了。
無論如何,對自己的善不要懷疑。如果你真的對因果有信心,那麼對善就不會懷疑。很多時候,當我們遇到一些苦、一些挫折的時候,我們讓自己的善心受到打擊,結果我們蒙受雙重的損失。第一個損失就是我們得到不好的對待,第二個損失是我們的美德被剝奪了,被削弱了,被打擊了——那是更嚴重、更慘重的損失。當我們得到不好的對待,如果心裡想:「消消業障」,那就沒事了。但是如果我們的美德從此被粉碎的話,那真是損失慘重,因為那個讓我們累積善因的生命機制被破壞掉了,我們的美德就是讓我們累積善因的良好條件。
***
生命是什麼?我們的世界是什麼?你們了解自己的世界嗎?一切眼、耳、鼻、舌、身、意的經驗,就是我們的世界,對嗎?請認真的去想。當你生氣時你處在一個世界;當你快樂、有慈悲心時,你活在另一個世界;你帶著嗔恨或愛心看人,你的世界都會不一樣。當然明顯的例子就是色盲或者盲人,他們世界是黑白或者是黑暗,那是他們自己控制不了的。但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是,我們對生命所接觸到的一切經驗所起的作意。如果我們能起如理作意,就會有不同的經驗。
怎樣的如理作意才對我們有幫助呢?有一些人,生命裡面一有苦他就起煩惱;但是有另一些人,把生命裡面的苦看成是考驗。你看這完全不一樣。有些人是遇到別人對自己不好,就當成是消業障;另一些人卻是遇到別人對自己不好就恨人家;有些人是遇到別人對自己不好,他會想:這是讓自己培育悲心的條件。他不止是對別人的苦起悲心,也對別人的苦因起悲心,對別人的惡、別人的過失也起悲心。這樣一來,差別就明顯了。因為你的心態一轉,轉換對事情作意的方式,也就是看待事情的方式、反應的方式,結果就完全不同。由於作意的不同,你的知覺也改,你的感受也變。它是整套一起來的。
***
如果你在臨終的時候,惡念升起、惡業現起,就會投生到惡的地方,那就慘了,因為要在苦界翻身很難。假如投生到一個沒有佛法的地方或世界里,你要提升、要改善生命是很難的。
另一種情形是:如果一個人臨終的時候升起的是善法,而投生去好的地方、有佛法的地方,那他的下一個生命就會完全不同了。一旦遇到佛法,他的善業就會繼續培養善業。
***
有修禪的人,最好就在打坐中坐化。如果在禪定中死去就會投生到梵天界。進入初禪者投生到初禪天,進入二禪者投生到二禪天,進入三禪、四禪者者各自投生到相應的天界里去。如果沒有修禪的,就要看你臨終的時候,如何用你的善法,把你的善法帶到最高;你曾經有過什麼最強的善法,把你的心帶到最明亮最強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下去投生就好。當然最好像阿羅漢,臨命終時連投生的念頭都沒有。可是在還沒有到達那種境界之前,你知道自己還是得投生,不管想不想還是會投生,所以倒不如好好的發一個願,願來世能夠繼續的修行。如果要投生天界,就要投生到有法的天界,例如兜率天。
***
經典里有記載,有堅守八戒的人,因為戒的力量,可以選擇投生到欲界的任何一個好地方去。
此外,在中部《Sankharupapatti》經里也有提到:如果一個人有信仰,對三寶有信心、守戒、有學問(這裡指的是自然界法則這方面的學問、知法的學問,而不是其他的學問);並且有慷慨的心,曾做過很多布施;而且還有智慧,若有這些功德,再加上常常發願要投生到好地方,他就可以投生到好的地方。最好的地方就是善行可以一直增長翻倍的地方——就是有法的地方。在有法的地方,我們的善很容易就翻倍;在沒有法的地方,我們只能在那邊消福報。
投生到天界不一定就是好事。還得看你在哪個天界,跟誰在一起。如果你在兜率天跟菩薩在一起,那就很好。兜率天比較單純。忉利天(三十三天)雖然也有法,卻還會有戰爭。這兩個天都有法堂。條件最好的天未必是最好的。有些地方完全只有欲樂的享受,那就是在消福報。在好的天界,你能夠在光明中走向光明。在善業成熟的時候,還能夠繼續累積更多的善業,這當然是最好命、最幸福的事情。如果是投生到人間,就要投生到有善法的地方,不要投生到一個很糟,有很多迷惑、很腐敗的地方。最重要是要有法,窮一點倒沒有關係。
掌握臨終一念是很強的改變命運的辦法。粗淺地說,它帶來很明顯的改變。投生的時候,你完全掌握好下一世的命運。你能夠決定來世是怎樣的命運、怎樣的性格、有著怎樣的力量,然後在下一世中再更進一步地提升。更進一步就是不要有來世。這一生就好好修行,修到自己證得聖果。一個人證得初果須陀洹(Sotapanna)的時候,在七世之內,就一定會了脫生死,那當然是人生最殊勝的提升。一個人的戒定慧能修到那種層次,讓他體證聖道聖果,那當然是最殊勝的。如果是證到阿羅漢果的話,那就不會再期望投生到來世。
***
生命本來就是有生滅;在快速的生滅無常之中,有一種逼迫的苦性和不圓滿。你看清了,就會把不合理的期望放下,把對生滅因緣追求恆常快樂的妄想也放下。體證無我、看到無我的時候,私心、對自我的妄想也會放下。那顆心慢慢就會解放,它是自然的。這個放下是快樂。
因為無明,我們一直以為有一個「自我」。 我們不惜一切地滿足自己的「自我」,以為這樣可以得到快樂。這種「自我」的滿足是建立在幻相上的,它眼前似乎使我們快樂,可是最終卻帶給我們痛苦。反之,如果快樂是建立在生命的真相上,看清了無常、苦、無我之後,心得到解放,我們自然體證到安然和快樂。那種快樂不同,你越看清楚真相你就越快樂,它是別人奪不去的。如果蒙蔽自己不看生命的真相,你只能逃避得了一時。最終當我們面對生命的真相——無常、苦、無我的時候,還是得受苦。如果我們勇敢的面對,有善巧、有定力、有正念、有智慧地面對生命的真相,我們將得到任誰也奪不去的快樂。而且從此以後,生命裡面所顯現的一切,所出現的一切都在帶給你這種智慧,這種內在的充實、法的力量。這個生命那時是最安穩的。
***
在這裡,我要特別介紹一個重要的。剛剛講的,降低自己的私心,這個是最快見效的。爬山時,如果要有好腳力,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的,對不對?假設你現在背負著20公斤的包袱,你把19公斤沒用的東西放下來,只帶一公斤真正需要的東西上路,你的腳力是不是馬上就進步了?馬上見效吧?放下自己的私心,放下自己的執著,就會馬上見效!因為包袱放下了,私心放下了,心理沉重的負擔放下了,對別人的執取,別人的過失,自己的過失,種種內心的負擔都放下了,當下你還自己一個新生機。你生命的力量馬上就顯現,這是很快的。
***
培育慈悲喜舍,能夠真正很快地改善我們的生命。很多時候我們情感混亂、感到難受,都是由於不會掌控自己的情緒以及不懂得面對會傷害我們的人。如果一個人有培育慈悲喜舍,他就會有很大的承擔力。要是敵人、傷害自己的人都能夠面對,那朋友、親人、上司和下屬就更不用說了。
慈心就是你對別人好,希望別人好,不論別人對自己好不好也沒關係。慈心不是因為別人很可愛你才愛人。如果你要等到別人很可愛你才有能力愛人,那恐怕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個人你能夠愛;只有佛、阿羅漢你才能愛,其他人你不能愛,這不叫慈心。真正的慈心必須建立在內心的善法以及種種生命的智慧裡面。慈心是殊勝的善法,它會帶來好處——給自己帶來好處,也給別人好處。它會帶來十一種利益:好睡,好夢、人見人愛、天人也喜歡,不容易受到傷害,修行也會好……等等。我們不能夠等到別人很可愛才來培育慈心。你的慈心必須是沒有條件的,就只是這樣散播慈心,因為你知道這樣對你很好,對別人也好。
悲心——看到別人苦,或者別人生起惡念、造苦因時你對別人起悲心。
喜心——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你隨喜、不妒忌。
舍心——你祝福人家好,他可能不好;你祝福人家離苦,他可能不離苦;你祝福他所得到的一切的好,一切的財富,一切的成就,不會失去,但是它們還是可能會失去——那是因為他自己的業。這時你就要會生起舍的智慧,思維:Sabbe satta, kammassaka——一切眾生都是自己業的主人,自己業的承擔者。有舍心的基礎的話,你的慈悲喜不容易受到打擊和傷害。如果你的愛心是容易受到傷害的,因為愛人而受到傷害時,你愛人的能力其實正在受到考驗、正在受到磨練。
簡言之,我們講「愛心」其實要指的是「慈悲喜」建立在「舍」上。這樣子你的心情就平穩。你的美麗的心境、美麗的感受才經得起生命的種種考驗。
***
什麼樣的法的力量?第一,就是「無我」。從放下私心開始,到後來發現到沒有一個「我」可以放下、這就是「無我」;然後以建立在因果的智慧來培育你所有的善法,從慈悲喜舍開始。這樣你會看到生命的改變,這是法的力量開始在你生命里運作。這時候你能加快上山,除了因為是把垃圾放下以外,你的腳力也提升了,你更有力量了,能夠更快了。一方面是放下負面的能量,也就是放下內心的垃圾如怨恨等等;另一方面是培育很強的善法——戒定慧,讓你更快的上路,更有力量。
***
你把當下的心時時刻刻安住在善法的時候,它有兩種力量:首先,當下有法,生命就快樂起來;然後因為當下有法,「行」生滅過後,留下來的業的能量——就是心在一生一滅之中,善業留下的能量,成熟時帶來善果,生命就會進一步的改變。那種改變來的時候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因為過去已努力過了,現在善業成熟,就事事順利,就得到好的果報。
***
不要因為提升了過後,就認為:現在很好了,我的人際關係也很好了,錢也賺很多了,就開始鬆懈下來,停滯不前。不要這樣,要一路的提升。因為生命再好,還是有生老病死在等著我們,有輪迴在等著我們,所以要提升不要停止。不要讓生命從苦難中、黑暗中走向光明后卻放逸,重新墮入黑暗。你看多少的人生命就是這樣子,從光明走向黑暗,又從黑暗走向光明,再從光明走向黑暗……很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的。但是我們不要,學佛的人就要有智慧,在光明的時候繼續走向光明。
***
希望大家記得這些佛法的分享 ,都能因為學了法,而在生命里得到提升。佛陀之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也是為了要給眾生的生命帶來提升。我們來學法,真正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希望這個法能夠帶給你力量,帶給你快樂,讓你更有力量去面對生命的一切考驗。我很少祝福人家萬事如意,因為我覺得這個不實在。所以我祝福你們,不管自己的業來的凶,或者是來的好,順或逆——要在順逆中成長,要在一切順逆苦樂之中開發你的智慧和慈悲繼續地提升。願你有能力在種種的處境之中、八風之中,活出一個快樂、燦爛、有力量的生命,最終得到不生不滅、永恆、安穩的快樂——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