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西遊漫注》第四十二回

作者:裴殷裴殷  於 2020-6-22 05: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西遊漫注連播|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西遊漫注》第四十二回

 

第四十二回 大聖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
(1) 不懂裝不了懂
(2) 內與外的關係
(3) 苦海翻騰
(4) 苦不知苦


(1)不懂裝不了懂

關於善待、關於敬意、還有真正的團隊協作精神,是紅孩兒不懂的,所以他就非常疑惑於,怎麼豬八戒這個笨蛋,也會被安排取經了?取經需要的是孫猴子那樣的神通廣大嘛。眼見得,那孫猴子的廣大神通,也被自己給熏燒得青煙直冒,可見自己的本領才夠強大,要說誰有資格去取經的話,也應該是咱家!
紅孩兒不懂的,太多人也一樣不懂。都是一樣的不懂,只是各有各的原因。紅孩兒不懂呢,是跟他的家庭環境有關係的。你看他們一家子人,七零八落的,夫妻不像夫妻,父子不像父子,母子也壓根兒就天各一方、誰也不牽掛誰。本來么,他們一家三口,個個都算得上能獨當一面的人物、能力都挺大的。他們湊不滿一麻將桌,三個諸葛亮加起來的結果還不如一個臭皮匠。
要說紅孩兒他們一家三口,個個滿心向道、個個勤於修行,蠻有修道家庭的架子的。可是他們家裡卻沒有修道人之間應有的氣氛,整個冷冷清清的一個千年冷灶、都是只顧自掃門前雪的脫俗高人。這就是紅孩兒的身家淵源,在他的字典中,壓根兒就不存在團隊精神這回事兒,也壓根兒就沒有敬意這回事兒。在他的觀念里,逐鹿天下、能者得之;西天取經、強者得之。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他發現,傳說中的唐聖僧、傳說中的孫悟空,竟然如此不濟,就心裡面頗為失落。尤其是這豬八戒被他用了一個小指頭都沒有的力氣就給搞掂之後,他的失落就變成了憤怒。你瞧,他拿下豬八戒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憤怒的質問豬八戒、發泄他的不滿!
妖精現了本像,坐在當中道:「豬八戒,你有甚麼手段,就敢保唐僧取經,就敢請菩薩降我?你大睜著兩個眼,還不認得我是聖嬰大王哩!如今拿你,吊得三五日,蒸熟了賞賜小妖,權為案酒!」看到紅孩兒這麼赤裸裸的直抒胸臆,真是讓人笑得半死。
紅孩兒不懂,取經靠的不能只是神通強和拳頭大等硬實力,還有其他的更重要,那就是人性、善良、容忍的軟實力。因為他想不通,也不服氣,所以就質疑豬八戒,啊,為啥你這菜鳥笨豬,就有福氣被選中取經了,難道真的是傻人有傻福嗎?為啥是你不是我?!
神通和拳頭,看起來是硬邦邦的指標,其實,在修行中,恰恰是最虛幻的、比浮雲還浮雲。對紅孩兒來說,他的這硬指標,恰好似烈火,猛烈卻無形、破壞力強大卻毫無根基。因此他就收留的小妖怪,均屬此類,你看他的知己之精靈都是什麼?
只聽那妖王叫道:「六健將何在?」時有六個小妖,是他知己的精靈,封為健將,都有名字:一個叫做雲里霧,一個叫做霧裡雲;一個叫做急如火,一個叫做快如風;一個叫做興烘掀,一個叫做掀烘興。雲里霧、霧裡雲、急如火、快如風、興烘掀、掀烘興,都是這種琢磨難定、游移無形的屬性。對於修行來說,反倒是在紅孩兒眼裡那些沒用的虛無的人性,才是實實在在的、是硬指標。
孫悟空聽聞這六健將的名字之後,恍然大悟。反觀內找之下,於是知曉了自己和唐僧的漏洞所在,也通過看透了自己,看透了紅孩兒的空隙。紅孩兒善中求取騙了唐僧,反過來孫悟空虛幻中求取紅孩兒,看清了紅孩兒過人的機敏,和內心深入被深埋的人性。
孫悟空變作牛魔王,被紅孩兒瞧出破綻。妖王道:「父王把我八個字時常不離口論說,說我有同天不老之壽,怎麼今日一旦忘了!豈有此理!必是假的!」哏的一聲,群妖槍刀簇擁,望行者沒頭沒臉的扎來。這大聖使金箍棒架住了,現出本像,對妖精道:「賢郎,你卻沒理。那裡兒子好打爺的?」那妖王滿面羞慚,不敢回視。行者化金光,走出他的洞府。小妖道:「大王,孫行者走了。」妖王道:「罷!罷!罷!讓他走了罷!我吃他這一場虧也!且關了門,莫與他打話,只來刷洗唐僧,蒸吃便罷。」
紅孩兒的羞愧,表明了他還可救,紅孩兒羞愧之下不敢回視,表明了他觸及了內心、在一激之下、人性開始復甦。孫悟空走佬,他不肯追了,表明他開始知曉正理應該是什麼了。
關於拯救人性,是孫悟空不懂的。之前,孫悟空不知道自己不懂,現在,孫悟空知曉了自己不懂。孫悟空知曉自己不懂,說明他開始懂了,只是一時還不知道如何做。因此,孫悟空出來之後,陽光明媚、心情愉快,不住嘴兒的笑。那是啊,修行中一個大問題解決了,巨大的進步,多高興呀。
既然看到了紅孩兒的真實內心,孫悟空就不再擔心唐僧的性命安危。人性和人性,終究要相見,不會相害的。孫悟空知曉自己還無這樣的大能解決,知道只能是觀音菩薩出來前來解決。在孫悟空嘻嘻哈哈的時候,沙僧道:「哥啊,你便圖這般小便宜,恐師父性命難保。」行者道:「不須慮,等我去請菩薩來。」
孫悟空心境一提高,什麼頭疼腦熱的小毛病也一掃光。沙僧道:「你還腰疼哩。」行者道:「我不疼了。古人云:『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看著行李、馬匹,等我去。」
菩薩出場,必有聖儀。

 

(2)內與外的關係

第一次孫悟空要請菩薩,實屬走投無路、要找靠山、要找人出氣。並且他這定須他自己搞定的事情,他卻差遣豬八戒前往。因此豬八戒註定了走不到,不管是否被紅孩兒捉去。
第二次,孫悟空看到了問題的實質,在於自己的內心、和紅孩兒的內心,這時候,無論誰去,都能請到觀音菩薩。無論他們去哪裡請,都會遇到菩薩。並且,因為孫悟空不是抱著解決麻煩困難的心情出發的,而是抱著解救可救之人的心情出發的,小說這一回的題目就用了兩個字「殷勤」。孫悟空看到了問題應該怎麼辦,也看到了應該需要超越自己的大能才能解決,當他看到這一點的時候,就是他的善心萌發了。所以小說這一回的題目中用了一個字「善」。
紅孩兒跟唐僧,是什麼關係呢?上一回有兩首詩,早已有所交代,而且也說得很清楚了。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敗木母被魔擒》,這是唐僧自己的屬性,他的心猿被心火燒敗、他的木母被心魔所擒。
為何他落入了魔的陷阱?乃是因為俗心蠢動。如何做到俗心不蠢動?作者說得透徹「善惡一時忘念,榮枯都不關心。晦明隱現任浮沉,隨分飢餐渴飲。」
善惡一時忘念,什麼意思呀?那就是說不再去想要為善、還是要去為惡。天哪!不去想為惡,都已經夠好了,怎麼連為善都不要去想了呢?這不是善惡不分了嘛!那還說你們修行人是做什麼好人?騙人啊。
不為善,難道就是要冷冰冰嗎、就是要冷酷無情了嗎?可是您想了沒有,這冷冰冰、冷酷無情,是惡嘛!你所想的不想為善,可是正是為惡呢。並不是這句話所說的善惡忘念、善惡兩忘。
一般人所認為的忘善、絕對的都是守惡。脫離人世間的善的觀念,有兩個方向,之前我曾經說過,只有兩個方向。人們所說的忘善是守惡,這還是人世間的惡,還是人世間層面的事情。如果是有意的守惡,那是往人世間層面之下的層面去的惡,那是更純粹的惡、也是更低級的惡。這個方向,自然是善越來越稀薄、越來越少。那另一個方向呢?就是往上,往上的層面去追求的。
往上的層面,也是一個要脫離人世間為善為惡的觀念的,但是這種脫離,不是拋棄,是一種超脫出來的、脫離情感層面的,也就是說,是提純出來的。提純是通過過濾拋棄掉雜質成分達致的提純。那雜質是什麼?是人世間的情感、慾望、自私、等等在上界看來污濁、無用的東西。
上界的善,在人世間層面看來,是感覺更乾淨的,還是覺得是善。到了上界,在上界層面,人家不叫善,換了名詞、也更換了內容內涵,因為他們沒有我們下界的雜質了,幾乎等於是新的化學元素了一樣。修行的過程,就是提純的過程。魔障是提純所必經的處理過程。魔障就是自身的雜質,去除魔障就是放棄掉、焚毀掉自身雜質的事兒。
所以有朋友覺得我的意思,看上去是一會兒說要去人性,一會兒又要強調人性如何重要,看上去自相矛盾。我的意思一直都比較明確的,這是不同層面的事情,矛、盾,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形不成矛盾關係呀。
就像這紅孩兒,他的來源,正是三藏這個肉身裡面的大腦呢。「遠列巔峰似插屏,山朝澗繞真仙洞。崑崙地脈發來龍,有分有緣方受用。」任何名山,必通崑崙,地脈所出口的地段,就是仙氣縈繞的好地方、也是修行的好場所。這些地方所孕育的,都是好東西。紅孩兒所在的號山、火雲洞,直通唐僧腦袋裡面的昆崙山,並且跟唐僧身軀中的地脈直接相連。紅孩兒手下的小妖,即是諸般雜思邪念。紅孩兒和小妖們加起來混合成的整體形像,就是唐三藏下界的精進思想和焦躁思想混合體的整體形像。
誰是主,誰是賓?從小說中表面看,當然是唐僧是路過的客,紅孩兒是守株待兔的主。實際上則是反的,唐僧是主、真正的主,紅孩兒是賓、是一方之王、是主下之王。所以第四十回中小說也說得清楚,他紅孩兒是唐僧的「客邪」。詩云:客邪得志空歡喜,畢竟還從正處消。
雖然紅孩兒是牛魔王和羅剎女的細佬,但是他跟唐僧的體系關係更主要。既然紅孩兒跟唐僧有如此淵源,作為還是妖怪的紅孩兒,能跟張天師張道陵攀附上關係,也就不足為奇了吧。
後來紅孩兒做了善財童子,他無攻殺之能,怎麼能說是善財呢。財不是金嗎?讓他這樣火氣四射的神仙來主管,是怎麼個道理呢……這個不容易想通。是呀,開始連孫悟空都看不懂菩薩的安排,咱們自然就不容易明白為何菩薩對紅孩兒如此安排了。
到了菩薩面前的孫悟空,一方面像個頑皮淘氣的孩子一樣,居然敢在菩薩眼皮底下耍小算盤。一方面像個天真的小孩子一樣,總是猜不透菩薩的用意。在觀音菩薩面前的孫悟空,就像在孫悟空面前的豬八戒一樣,被對比得渣渣兒直掉。
每一次出面幫孫悟空解決魔難,觀音菩薩所展現的法力,都給孫悟空帶來從未有過的衝擊和震撼。菩薩那能舉手間改天換地的威武,也每次都看得讓我也肅然起敬,不敢不敬。

 

(3)苦海翻騰

你想知道孫悟空究竟是怎麼修行的嗎?你想知道孫悟空面臨的真正考驗是什麼嗎?那麼,就請一起來琢磨這一回小說吧。
孫悟空離開沙僧的舉措,很奇怪,跟菩薩離開普陀山一樣的奇怪。「好大聖,說話間躲離了沙僧,縱筋斗雲,徑投南海。」「那菩薩吩咐概眾諸天各守仙境,著善財龍女閉了洞門,他卻縱祥雲,躲離普陀岩……」
孫悟空縱筋斗雲,犯得著還要躲開沙和尚嗎?並不需要呀。可是為什麼這一次,他要躲離了沙僧再縱筋斗雲呢?
觀音菩薩要喊惠岸行者去找他爸爸接天罡刀,也一樣不需要先讓關閉了潮音洞東門,再躲離普陀山的呀?一樣沒有必要的嘛。
孫悟空躲離沙僧之後才縱筋斗雲,在孫悟空要離開普陀山的時候有了答案。可是菩薩躲離了孫悟空、自己屬下之後喊木叉借李天王的刀,什麼時候能看到謎底呢?
這前前後後的事兒,都跟孫悟空孫大聖有關係。孫悟空來到普陀山,通過孫悟空前後的行走過程順序,可以知道普陀山的神仙區域分佈結構是這樣的:普陀山左右邊,是惠岸行者負責的地盤;山後,是黑熊精負責的地盤;潮音洞周圍是二十四路諸天負責看護的區域,潮音洞內,則是鸚哥、龍女菩薩等等。
山前地域和紫竹林呢,惠岸行者有時候會巡邏至此,有時候不會。紫竹林屬於諸天和惠岸職能交叉地段。但是,自從菩薩這次會同惠岸行者接天罡刀、降伏紅孩兒之後,小說中提到惠岸,再不用「惠岸」的名號了,就只稱他的原名「木叉」,也就是其他作品的木叱……
孫悟空自從向菩薩訴苦之後,這菩薩在孫悟空的眼中,忽然就變了另外一個菩薩模樣,所言所行,再讓孫悟空看不懂,而且是一再看不懂。
首先是孫悟空剛說完話,就看到菩薩大怒「那潑妖敢變我的模樣!」聽聞菩薩說話之嚴厲,孫悟空就猜到,菩薩是心裡面大怒了、真的怒了。
然後他看菩薩在大怒之下,呼的將手裡面的寶珠、凈瓶往海心裡一摜!並且在摜的時候,孫悟空隱隱約約的似乎聽到菩薩口裡發出了一聲「恨」。菩薩摜瓶的氣勢,可能是孫悟空從來沒有見識過的暴烈和恐怖,竟然能讓一向天地不怕的孫悟空,給嚇得毛骨悚然。你就知道,菩薩這一怒、一摜的氣勢,有多麼的可怕了吧。
其實,這憤怒、這恐懼,是孫悟空眼裡的菩薩的可怕。孫悟空眼裡的菩薩豈止是會生氣,還是吝嗇鬼、還是膽小鬼、還跟他孫悟空一樣滿肚子的小九九呢。哎呀呀,您肯定想明白了,老孫在以他自己的頑劣、在揣摩菩薩。可是為何這菩薩,就不直接跟孫悟空指點,就非要做出來一些很容易讓孫悟空腦筋歪歪的事情呢?
菩薩變嚴厲,悟空以為是菩薩心中大怒。菩薩摜瓶子,悟空以為是菩薩火性大。菩薩瓶子丟海里,悟空以為是菩薩要摔碎了瓶子發泄怒火。悟空心痛不已,不是因為菩薩生氣,而是因為瓶子沒能落自己手裡太可惜了。
烏龜馱上來凈瓶,朝菩薩點頭禮拜,悟空就覺得這烏龜是專門負責收拾菩薩丟棄破爛的看瓶佬。悟空拎不動瓶子就以為是自己今天筋力弱了。菩薩要悟空拿瓶子去滅三昧火,讓悟空留下抵押物,悟空就認為菩薩多疑不厚道,悟空並找各種借口而一毛不拔,甚至順話把兒他嬉皮笑臉的要把「緊箍兒」留給菩薩。
菩薩要悟空先走一步,悟空覺得對菩薩不敬。菩薩要悟空乘坐蓮花瓣兒悟空覺得菩薩荒唐。菩薩要悟空乘坐蓮花瓣兒先走悟空認為沒有助力器具不可能。菩薩吹口氣送他過了苦海他又認為菩薩這是故意在他面前賣弄神通。
菩薩把借來的天罡刀化作蓮台,孫悟空覺得菩薩過份節儉真摳門。紅孩兒攻殺菩薩、菩薩離蓮台而去,悟空覺得菩薩原來很軟弱、之前簡直就是糊弄自己。紅孩兒坐了菩薩蓮台,悟空到這時候,已經精神崩潰,跟菩薩爭吵起來了。
事實上,這是菩薩給孫悟空安排的接踵而至的考驗和提升,是他修行過程中不可多得的絕佳機會。這些機會,孫悟空有的抓住了,有的,則很遺憾的錯過了。
菩薩變嚴厲,並非發怒。菩薩摜瓶子,是因為菩薩早就安排好了這一關如何降伏紅孩兒,早在孫悟空唐僧還不知取經為何物的時候就安排好了。只等唐僧師徒到關鍵時刻,她馬上實施降伏計劃而已。菩薩摜瓶是為了借海水而已,這個目的,很快菩薩就告訴了孫悟空。是在孫悟空以為是自己筋力不足之後,菩薩告訴他的。菩薩告訴他為何凈瓶變重,是為了點醒孫悟空換個腦筋看問題,當然,孫悟空沒能明白話語之後的話語,真話裡面的真話。
可是既然是海水,為什麼龍王的水就滅不了三昧火,而菩薩瓶子裝了海水就能滅了三昧火?菩薩沒說這海水能滅三昧火,菩薩說的是,這瓶中原有的甘露水漿能滅三昧火。
凈瓶拋下海去,這一時間,轉過了三江五湖,八海四瀆,溪源潭洞之間,共借了一海水在裡面。可是天下海水沒有分毫的減少呀!不然孫悟空待會兒就不需要渡過南洋苦海,撒開腳丫子在海床上跑就可以了。並且,菩薩也沒用這借來的水滅火、也沒用凈瓶的甘露滅火。那你說她老人家把這海之精魄裝入凈瓶,到底是何用意?
跟你說,是菩薩中途改了主意!悟空正在心裡面暗笑那烏龜,卻未想到,菩薩讓他有機會見到這烏龜是何目的。關於這大烏龜小說詩曰:「世隱能知天地性,安藏偏曉鬼神機。」「文王畫卦曾元卜,常納庭台伴伏羲。」「九宮八卦袍披定,散碎鋪遮綠燦衣。」「生前好勇龍王幸,死後還馱佛祖碑。」這烏龜,正是天地結構的化身,承載造物和世界運行的機密。並且這烏龜能馱動孫悟空根本就不堪承負的重量,你就能估計到,孫悟空遠沒有這個烏龜境界高。不止是孫悟空不如烏龜,孫悟空也不如菩薩身邊貌美年少的小姑娘善財龍女。因為,通過菩薩話語,可以知道,善財龍女拎這隻裝了天下海水重量的瓶子一點不是問題、不費吹灰之力。
菩薩知道悟空在嘟嘟囔囔的念叨什麼。就有意的詢問他:「悟空,你在下面說甚麼?」行者道:「沒說甚麼。」菩薩教:「拿上瓶來。」行者即去拿瓶,
——唉!莫想拿得他動。好便似蜻蜓撼石柱,怎生搖得半分毫?行者上前跪下道:「菩薩,弟子拿不動。」
菩薩教:「拿上瓶來。」菩薩這話,是教他孫悟空把瓶拿上來。您知道什麼意思嗎?菩薩是教他呢。教他幹什麼?教他如何具備拔海之神力。行者如果摒棄滿肚子的鬼主意,如果這一刻心無二念,他真的聽信菩薩,這瓶子他將會跟平日一樣輕輕拎起。
當他發現自己拎不動瓶子之後,不是回到菩薩面前跪下說自己拿不動,而是心想既然菩薩讓我拿給她,必然我得拿去。如他真能豁得出去,那說不定再一拎就拎起來了這瓶子,儘管不會覺得輕巧會覺得沉重非常。
眼見悟空悟性跟不上,菩薩只好退一步、退一個檔次來考驗。菩薩深知悟空不愛金錢美女、榮華富貴,但是悟空有貪戀寶貝的心、有喜歡騙人惡作劇的頑劣之性。於是就說,瓶子你是拿不動了。讓龍女跟你同去又怕你欺負人家年少單純把凈瓶騙去。這樣吧,你留下些物品做抵押。結果呢,
悟空什麼都捨不得用做抵押品。菩薩失望,因見他此心難去、悟空也不肯去。
如果悟空心下一橫,說,菩薩,您說拿什麼來做抵押吧,您說什麼就是什麼。
如果孫悟空這樣豁得出去,可能後果就是,他因此就再也不怕什麼三昧真火三昧煙了,超越上去了。
結果呢,本來菩薩安排了讓孫悟空這時候去掉雜念小貪心,從而具備更厲害的神通的。可是孫悟空臨陣腳軟、跟不上趟了。所以就只好臨時改變主意,親自出馬了。出來之後,菩薩還想再給孫悟空一次機會,看能不能再降低一個檔次來考驗,希望孫悟空能通過。於是菩薩就在潮音洞外普陀岩上眾目睽睽之下,對孫悟空吩咐道:「悟空,過海。」
南洋苦海、潮聲澎湃。

 

(4)苦不知苦

孫悟空一毛不拔,好歹心裡面還滿滿的想著是求菩薩去救他落難的唐師父。這一關鍵的想法,總算為他帶來了一線關鍵的轉機。菩薩見他仍有正念,根據孫悟空的容量,馬上就安排了一次降級的考驗。剛剛的失敗的考驗,對孫悟空來說,超出了他的承受量。
孫大聖十分歡喜,請觀音出了潮音仙洞。諸天大神都列在普陀岩上。言簡意賅,菩薩道:「悟空,過海。」行者躬身道:「請菩薩先行。」菩薩要悟空過的,是悟空自己的苦海。孫悟空請菩薩先行,是出於尊師、敬師之道。這是兩個層面的話語。
菩薩道:「你先過去。」行者磕頭道:「弟子不敢在菩薩面前施展。若駕筋斗雲啊,掀露身體,恐菩薩怪我不敬。」孫悟空敬師,很好,現在的小孩子,特別是成年人,有幾個人會真正的敬師呀?真的能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的敬師的,就是修行人中也沒幾個,寥寥無幾。但是孫悟空敬師的原因,並非是師父可敬,而是,哎!是擔心師父責怪自己不敬。
菩薩一聽,剛剛燃起的希望又消失了。於是趕緊改換主意。即著善財龍女去蓮花池裡,劈一瓣蓮花,放在石岩下邊水上,教行者:「你上那蓮花瓣兒,我渡你過海。」
行者見了,馬上覺得自己一向尊敬的菩薩,甚是荒唐,這哪裡是幫自己過海,簡直就是當自己是笨蛋在耍自己玩。於是就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來否定菩薩:「菩薩,這花瓣兒,又輕又薄,如何載得我起?這一屣翻跌下水去,卻不濕了虎皮裙?走了硝,天冷怎穿?」各位,你啥時候聽說過孫悟空的虎皮裙蘸水會濕了?會走硝了?你啥時候見過孫悟空怕冷了?
菩薩一聽,心想自己一向看好的孫悟空,怎麼今天這麼的心思狡猾、修行笨蛋了呢?如果再不給他來點嚴厲的,恐怕這唐僧師徒就不值得她出手相救了。於是菩薩就斷喝一聲:「你且上去看!」
孫悟空肆意漫流的人心俗念,一下子給菩薩這一聲給嚇得死光光了。行者不敢推辭,捨命往上跳。他這一豁出去,馬上發生了奇迹般的變化,那花瓣果然先見輕小,到上面比海船還大三分。
一看到奇迹發生,孫悟空歡喜心起,得意洋洋:「菩薩,載得我了。」眼見孫悟空走失心神,又要岔開主題。菩薩趕緊引導他進一步往前修行。
菩薩道:「既載得,如何不過去?」
孫悟空一聽,這心性的小容器馬上又給漲到爆滿,吃不消了。俗念立刻升騰而出,行者道:「又沒個篙、槳、篷、桅,怎生得過?」
菩薩聞言,心情沉重,知道孫悟空從今而後,也就是這樣質地,無法突破自己終極之心境,不可成就更高之神果。於是再不與孫悟空理論,只說「不用」二字。然後一口氣吹開吸攏,又著實一口氣,吹過南洋苦海,得登彼岸。自此,對唐三藏師徒、對孫悟空,再無頓悟成佛的惠岸——無上方便之法門、無比方便之彼岸。
沒辦法,今天對孫悟空的心性之考驗,真的是太密集了,簡直是空前絕後。表面上看起來,無非是寥寥數言,寥寥幾事,只見孫悟空的臉上忽霧忽晴,只見菩薩的眉頭忽顰忽展。不明就裡的人看得津津有味、雲淡風輕。看清楚的人,只見風雲雷電、天地開闔。
事先給孫悟空他們準備的方案、以及能預料到的事情,全部用不上了。孫悟空此行,跌下了菩薩的最低期待值。不光是菩薩失望,諸天各神、善財龍女,盡皆心情鬱悶。那菩薩吩咐概眾諸天各守仙境,著善財龍女閉了洞門。臨時起意,菩薩卻縱祥雲,躲離普陀岩,到那邊叫:「惠岸何在?」
原來菩薩臨時想到了新方案,找托塔李天王借天罡刀來用。因為事出意外、倉促之間又時間緊迫,菩薩催促惠岸行者要抓緊時間趕快辦理。因為事出緊急,那木叉惠岸行者找到他爸爸借了刀就走人,連媽媽都來不及看一眼就匆匆的回來了。
菩薩決意,對孫悟空的教導,要從頭教起。來到號山邊界。菩薩召喚來山神山鬼,命令他們把這周圍三百里遠近「不許一個生靈在地。將那窩中小獸,窟內雛蟲,都送在巔峰之上安生。」眼見菩薩如此慈悲,孫悟空心頭震動,如遭雷擊,如夢方醒:「果然是一個大慈大悲的菩薩!若老孫有此法力,將瓶兒望山一倒,管甚麼禽獸蛇蟲哩!」
菩薩在悟空手心寫了一個「迷」字,是讓孫悟空明白,他跌入了自己的迷局,應該出來。另一方面,也讓本來已是深處迷惑的紅孩兒,在自己的迷惑中,看到自己所執著迷戀的名聲,臉面,並非對自己有利,反是有害,個個都是穿身的鋼刀。
眼見到菩薩不是節儉、不是軟弱,借天罡刀的謎底就此揭曉。孫悟空這時候方才回頭看到,這魔難中求救菩薩中,前前後後自己整個的修行之得失。本來孫悟空自己是看不清楚的,是菩薩通過幾次明示答案,他一再不悟,最後直到菩薩當面實踐慈悲,才讓孫悟空破了迷磬,反思自己。天罡、蓮台,只是讓孫悟空看到了神通的功用。紅孩兒鋼刀穿身,菩薩還能讓他身軀不損原樣恢復,這才讓孫大聖第一次知道,真正的慈悲,豈止是起死回生,還能修復歷史疤痕,這是多麼的廣大。
還有一內涵,是孫悟空之外沒人看明白的。以菩薩之法力,可以輕易的保下號山邊界三百里範圍內眾生的性命。菩薩她為何還要號召那些山神山鬼來做呢?目的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是為這些山神山鬼洗脫被紅孩兒奴役的晦氣,通過他們之手來救度這三百里生靈的命,是為他們積攢功德,重新樹立起來神仙的信心和功德來。

(第四十二回完)

《西遊記》第四十二回 大聖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4: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