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漫注》第三十六回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傍門見月明
(1) 他們被考驗給考爆了
(2) 傍門是什麼?
(3) 走出俗世天地
(1)他們被考驗給考爆了
話說這太上老君急翹翹索回五件寶貝,再生出死翹翹的兩個徒弟,就沒事兒人一樣昂然飄渺而去。他們走倒是走得乾淨利索,拖走了每一片雲彩、留下了一頭霧水的唐三藏師徒,嘎巴嘴兒、眨巴眼兒,反應不過來。
他老人家走了,孫悟空他們還在氣哼哼的呢。孫大聖他們氣啥呀?他氣得是:把自己給折騰得七葷八素的妖怪,居然是尊敬的菩薩大人親自安插的。唐三藏和老豬氣得是:把自己給嚇得儀態盡失、臉面掃地的魔障,居然是老師布置的有驚無險的演戲考題。
由於三藏和老豬臉面都沒了,所以也就無話可說;特別是三藏,一方面是教訓深刻、一方面是驚嘆於自己心裡最隱秘的小九九菩薩卻明察秋毫,於是也就死心塌地再不做二想。這孫大聖就不同了,他實在是理解不了太上老君的大實話,關於菩薩設置此難的目的:「看你師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
菩薩的考驗真是酌量加碼,老孫這次本來過關就千辛萬苦,可是卻被太上老君最後一句話,象一根稻草一樣,輕輕的就壓爆了他的容量……老孫聞言,心中作念道:「這菩薩也老大憊懶!當時解脫老孫,教保唐僧西去取經,我說路途艱澀難行,他曾許我到急難處親來相救,如今反使精邪掯害,語言不的,該他一世無夫!——若不是老官兒親來,我決不與他;既是你這等說,拿去罷。」
本來,老孫還滿心懷對老李的不滿,這跟冷酷無情的菩薩一比較,老君反而顯得和藹可親起來,所以早就打定主意不還的寶貝也就馬上歸還了人家。老君的目的就是取回寶貝,人家達到目的當然就馬上走人。但是孫悟空說的話裡面,反映出幾個問題來……
咱只說其中一個,其餘的希望諸位慢慢的品嘗。你看他怎麼抱怨菩薩:「語言不的,該他一世無夫!」這句話,您意下如何?我是看出來一個事情,給孫悟空他們安排修行的這個觀世音菩薩,修成之前應是南北朝時期妙姓庄王的女兒妙善,人家妙善是一生不嫁、一世修成至尊至善的觀世音大菩薩之果。從孫悟空的這句話中,可以反推出來,這個觀世音菩薩不是那些其他人修成的觀世音菩薩。
孫悟空可以洞察菩薩的前世,卻不能知曉菩薩的境界,所以就從他的層面上去推測揣測菩薩的用意,結果自然是驢唇不對馬嘴。
前面咱們還說過,唐三藏整個過程中少言寡語,這個可不代表他內心沒有多少想法。相反,他的內心在整個過程中,隨著孫悟空在妖洞里的進進出出,心情一直在跌宕起伏,並且影響了孫悟空的行動成功與否。這裡面就有一個極其高端的益智問題在裡面,那就是,請各位有興趣、對自己的修行有信心、或者對自己的腦筋有信心的朋友,從孫悟空在整個過程中的降妖和被妖降等過程,反向推測一下唐三藏那時節在經歷什麼樣子的內心掙扎……
這是個真正考驗人精神集中程度和推理能力的事兒,望各路高人,從這裡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一定要不吝賜教。下面即將來臨的烏雞國關難之多層面與複雜精巧,會愈加具有挑戰性。
這一回的題目中有一句「心猿正處諸緣伏」,意思當然是自從經歷平頂山魔難,搖搖擺擺中、唐三藏終於擺正了孫悟空應有的位置,因此那些魔難背後的前緣前因,也就都解決了、平息了。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當然我這麼一問,您當然就馬上覺得可能不是這樣了。那到底是怎樣呢?那我們看看唄。
師徒們行罷多時,前又一山阻路。三藏在那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裡山勢崔巍,須是要仔細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行者道:「師父休要胡思亂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無事。」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麼這等難行?我記得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秋殘冬至,有四五個年頭,怎麼還不能得到?」
唉……說老實話,這都四五年了,三藏還是每次看到高山峻岭都膽顫心驚的模樣,讓人都不想置評了。就單從次數上算,你也應該習慣到麻木了吧?
其實他非但沒有麻木、也沒有遲鈍,每次都象第一次驚見險惡高山的樣子。孫行者倒是有耐心開導他別用低俗的人心來看修行的問題,行者道:「師父休要胡思亂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無事。」
行者話都說明白到這份兒上來了,沒用。這三藏一看山上到處是山魅狐狸、老虎獐[犭巴]的,照例是戰戰兢兢、凄凄慘慘。就憑三藏這戰戰兢兢模樣,不動腦筋就可以想到,以後的關難還會源源不斷的讓他戰戰兢兢的。膽子越是怯懦,就越是會有更氣勢洶洶的攪屎棍蹦出來攔住你。可是從三藏目前的水平來看,這看上去可是個悖論: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搞不懂。
修行總是這樣,怕什麼來什麼,越是在心裡害怕呢,就越發的恐怖。而且,修行還是求什麼來什麼……我一說求什麼來什麼,可能馬上就有人會說,哈,我就求馬上修成。結果呢……可能很快就會遇到挫折、讓你碰一鼻子灰。咦?不是我說求什麼來什麼嗎?為啥求壞的,來壞的;求好的,還是來壞的呢?
這個這個……這個問題嘛,咱們還是老規矩,當作一個思考題,就當給大家一份開胃的小菜唄。
這個烏雞國之難,依然是多層面的。這一次跟上一次平頂山蓮花洞之難不同的是,更加複雜、更加的多層面了。
(2)傍門是什麼?
話說那唐三藏,哆哆嗦嗦的走進了這座寒氣森森的大山,沒有撞見妖魔鬼怪,卻是意外的碰上了一座寺廟。這豺狼遍地走的景象,按道理,怎麼也得有個把妖怪什麼的,才對得起如此讓三藏毛骨悚然的場景。
並且,小說作者在細細的渲染了恐怖環境之後,還來了一句概括總結的話:應非佛祖修行處,儘是飛禽走獸場。這句話,頗有點諷刺那敕建寶林寺中凡俗僧眾的味道。西遊記這一回內容,完全沒有降妖伏魔的有趣故事,卻儘是市井潑皮的歡樂勾斗。主體是寶林寺的上下僧眾、主角卻是我們敬愛的三藏師父。
為何小說如此不厭其煩的、用一回的內容,展示三藏俗不可耐的一面?這跟三藏他自己的淵源有關係。
這敕建寶林寺是個什麼地方?乃是那落水國王下令所建。這國王為什麼要下令建設一個寺廟?乃是因為他向佛好道。雖然貴為國王,可是卻一心向佛。雖然他一心向佛,卻又不像蕭衍那樣拎不清塵世和修佛的關係,他一方面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把一個小小的烏雞國打理得國泰民安,事業有成;一方面又在業餘勤謹修心,修鍊有成。
但是,但是,就這麼一個成就羅漢的優質潛力股,卻因為最後一個愛慕面子虛榮的嗔怒之心、起了害人之念、傷害那按道理世俗人決不可傷害的修行人。這麼毒念纏身的人,哪能圓滿成羅漢呀!
可是這害人之後,他非但成不了金身羅漢,還欠下滔天罪業,成了孤魂野鬼。金身無有、人身也丟。這不就是天堂地獄一念間的寫照嘛。
他是怎麼成為孤魂野鬼的?乃是這被他侵害的文殊菩薩、派遣坐騎青毛獅子化作法力高強的道人,以超常的法術手段強化了他的迷痴、迷惑了他的心智,讓他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王道、喪失了本尊,等於是他自己把自己讓位於妖魔做主尊。而他自己、則墮入井底成為一個不倫不類的孤魂。
這,是不是跟這個敕建寶林寺中的現狀很神似?一群整天不知道修行為何物、比凡俗人等還俗氣的僧眾,豈止是六神無主,簡直是行屍走肉。更可悲的是,這一向很注重自己尊嚴的唐三藏,還沒進這寶林寺,就開始失神失態,跟孫悟空干起仗來、破口大罵。
還有更可悲的,這三藏嫌棄孫悟空哥兒三個不堪重用,「嘴臉醜陋,言語粗疏,性剛氣傲」,這樣的話,你們三個要是進去了,肯定借不到住宿。結果呢,這三藏就被那六神無主的俗僧給三言兩語的就吃了個釘子、氣了個半死、鬧了個凶心陡起。
惱怒不堪之中,他才想起來用孫悟空那鄙俗的「嘴臉醜陋,言語粗疏,性剛氣傲」來給自己撐腰:「和尚,你不留我們宿便罷了,怎麼又說這等憊懶話,教我們在前道廊下去蹲?此話不與行者說還好,若說了,那猴子進來,一頓鐵棒,把孤拐都打斷你的!」
人的尊嚴是怎麼喪失的?就是在自己神不守舍、爭名奪利中喪失的。不是別人搶去的,是你早就失舍了,別人的言語衝撞只不過是讓你的失舍給暴露出來罷了。
碰了大釘子的唐三藏,折回來之後還礙於面子不願讓徒弟們認為自己沒脊骨,遮遮掩掩的說:「徒弟,他這裡不方便。」
三藏為什麼一到這寺廟,就心神錯亂、儀態盡失呢?這寶林寺貌似真是個怪地方啊。
下一回的回目有一句「悟空神化引嬰兒」,讀者們都知道,這個嬰兒指的是那烏雞國的王子,正品王子。可是王子為何叫嬰兒?
這是對應唐三藏的修行之真身。那落水國王,就是他的本尊意識。烏雞國的現狀,正好映射著他的修行現狀。他本是自己國度的真王,他本是金蟬子、是如來座前的金身羅漢。由於心神失舍而墮入凡塵。那水淋淋的國王,不正是他自己的形像么?
可是,您是否隱隱中總覺得,有種前塵似曾相識的感覺?對了,那就是他之前的那南柯一夢。迷夢中,狀元、盜賊、侵奪、落水、江流兒、出家、報復……那南柯一夢中,他沒能過去那一關,您還記得我說過么?那麼,現在是什麼狀況?現在是,這一關重新幻化安排、再次重演了!
正因為依然是跳不出的迷夢,三藏他這高僧,一踏入舊日迷途、依然是渾渾噩噩中就著了道了。
這一關的解釋,比較耗費思量。我想,恐怕,為了安排這一關,菩薩她們更費思量。
這一回題目中有一句:「劈破傍門見月明」。三藏目前正處在這門后、已經徜徉徘徊了十生十世。什麼是傍門?偏離善心慈悲寬容的,就是旁門。一方面,三藏的修行已經日久年深、根基壯大,一方面卻完全不能主宰自己的真身,任憑俗心私念主宰自己,再發展下去肯定要完蛋的。現在他面臨的,就是生死抉擇。
眼看三藏師父就真的要成棺材填料了,孫悟空他們三個徒弟就借著當空明月,各自講解自己對三藏的修鍊的作用。他們這一點破,三藏也恍然大悟,自己的麵皮人心架子自尊,原來是自我孤立、自我放逐、自我毀棄。
志心功果即西天,什麼採藥煉丹、水火相摻、全憑一真念驅動。這就是三藏終於搞明白了的道理。正是理明一竅通千竅,說破無生即是仙。
在這之前,三藏對修行總是不得要領。在這寶林寺,當他面對一對金剛塑像,你看他怎麼說。三藏見了,點頭長嘆道:「我那東土,若有人也將泥胎塑這等大菩薩,燒香供養啊,我弟子也不往西天去矣。」
可是對這泥胎塑像,孫悟空是什麼態度?他執著鐵棒,徑到大雄寶殿上,指著那三尊佛像道:「你本是泥塑金裝假像,內里豈無感應?我老孫保領大唐聖僧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經,今晚特來此處投宿,趁早與我報名!假若不留我等,就一頓棍打碎金身,教你還現本相泥土!」
您想必對比出問題來了吧?這三藏,把拜泥胎這種膚淺表面的禮貌舉動,當作真修行啊!以幻為真。
樓頭初鼓人煙靜,野浦漁舟火滅時。三藏心中狂野昌盛的熾念,終於開始平息下去。而您心頭的燥熱輕狂的煩惱,會不會也停止蔓延?
(3)走出俗世天地
三藏在剛剛走進人家寺院之後,見到泥胎的四大金剛、觀音菩薩。並且一抬頭,看到了牆上的浮雕作品,那壁上都是良工巧匠裝塑的那些蝦、魚、蟹、鱉,出頭露尾,跳海水波潮耍子。生動之態、躍然而出。三藏看得感慨不已,連連點頭,忍不住抒發起來他的情懷來:「可憐啊!鱗甲眾生都拜佛,為人何不肯修行!」
是呀,雖然人們覺得自己聰明、自己了不起,可是,滿世界的生靈,再沒有比人類還愚痴的了,生活在夢遊中、並且不知道尋找永恆的自我。那些魚鱉蝦蟹,都比人類明白,並且我們從西遊記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只要是有了一點靈氣的動物生物什麼的,都熱巴巴的模仿人類修行去了。但是沒用呀,它們沒有人類的這個身體,不能獲得究竟解脫、難於修成正果。
三藏也有人身,也有修行的願望,也勤勉於修行。但是依然是屢屢的誤入歧途,為什麼?修行的事兒,主要還是修心,心裏面不正,腦筋歪歪,修什麼法門都沒用。
你沒看這唐三藏,一看是座寺廟,就好象回到了他家一樣,馬上覺得這裡面的和尚應該都是親人一樣了,馬上覺得三個醜八怪徒弟給自己丟臉了。結果呢,人家寺僧根本就不把他當回事,人家雖然腦袋是光的、也出家了、也會念經,可是人家腦袋裡面亂七八糟的東西可多了,比他唐三藏還多。鬧得這唐師父,進去的時候興沖沖的、出來的時候淚汪汪的。
於是乎,三藏這才明白過來,自己的善其實是大面蛋。然後他就自然而然的把倚靠的指望放給了孫悟空,雖然他嘴巴上沒要求孫悟空去耍橫,但是言行中卻默默的慫恿著悟空。於是悟空就自然的衝上去、三兩下就把一群和尚給收拾得妥妥貼貼的了。等到孫悟空押著眾僧,出山門下跪下。那僧官磕頭高叫道:「唐老爺,請方丈里坐。」八戒一看,就說話兩頭貶損,一頭嘲弄師父不濟事,一頭挖苦孫悟空耍流氓。
八戒這一嘲諷,三藏當即就惱了,呵斥八戒「不曉理」,並且生平第一次給孫悟空的暴力撐腰「常言道鬼也怕惡人哩。」唐三藏說的話,有進步、有退步。
進步是什麼?他開始明白善裡面應有剛強的成份、武力的成份。退步是什麼?他竟然認為剛強、武力也是一種惡,並且還滿足於「惡」給自己帶來的利益享受。
悟空的武力,實在是被他給誤解了。悟空耍橫,實乃是沖著這群和尚的惡俗、還有三藏的惡俗。他們這種惡俗,你給他們講道理是沒用的,他們早就被獐智巧言給蒙蔽了心竅。只有用釘子、用這種類似棒喝的方式,才能讓他們警醒警醒。他們的怕心嚴重,孫悟空就利用了他們的怕心,拿捏的分寸到位,既讓他們有所驚怵,又沒有嚇到三魂出竅、癱作一灘。
其實,如果三藏稍微放下點麵皮,他本來是有機會跟這群和尚和諧溝通、達成住宿協議的。怎麼說呢?
三藏跟人家爭嘴的時候,他話里都問到了人家不留他的原由。原來在多年之前,也來過幾撥遊方僧,既然住下來了,就索性住到底,賴著不走,吃喝拿要,仗著同是佛門修行人的身份、撒潑耍賴。
那位僧官惱怒中吼出來這一番淵源,正是他三藏反思自我的好機會,也是跟人家講清楚真正佛門規矩、化解開自己深藏的依賴之心的時候。但是,這個時候,他放棄了。卻是抹著小眼淚、忍氣吞聲的急急的找孫悟空他們去了!為啥三藏一聽人家這沒頭沒腦的訓斥就這麼著急的扭頭就走掉了?哎呀,他老人家的小心思,你還不明白嗎?人家那愣頭愣腦的話,戳中了他!
他不堪面對對方的奚落才是實情,他想找三個徒弟出頭給自己出氣才是實情。
這說明什麼?說明三藏在他的修行中,三藏不會問因由,不懂深究探尋根源。不問因由、不探根源,那麼你怎麼可能真正的返觀內照呢?!
這一回中的諸多對話,都蠻有趣味的,限於篇幅不多分析,以免浪費大家時間。大家盡可以細嚼慢咽的品咂品咂。
滿寺的和尚,都被孫悟空給撞鐘打鼓的給張羅出來,站得整整齊齊的擺班出門迎接。可是這群和尚的衣服,卻並非一般寺院中那種統一著裝風格。有的披了袈裟;有的著了偏衫;無的穿著個一口鐘直裰;十分窮的,沒有長衣服,就把腰裙接起兩條披在身上。這表明寶林寺中的和尚,貧富分化比較明顯。哎呀,都是佛弟子,都是一樣的苦修苦行,怎麼還有貧富之分了?
這些僧人已經全然是常人心態,這裡都快成一個常人小社會了。常人小社會自然就是有貧有富的了。可是小說,描寫這些幹什麼?一來這說明了這些僧人已經背離了修行,一來卻是映照了他唐三藏師父的內心,在三藏的內心中,修行人的確是分三六九等的!在他的心目中,自己跟三個徒弟不是一個檔次的,三個徒弟在他眼裡還是有好惡區別的呢。咱們不是一開始就說過,三藏是個分別心很嚴重的。
有位朋友很有水平,就看出來孫悟空讓唐三藏讀蒙塵牌匾的寓意。之前還有一位朋友疑問到,地獄中的名冊,為何會寫著「孫悟空」的名字?之前還有一位朋友,點出了本回開頭唐三藏吟誦的那首中藥名拼成的詩的寓意。看到這些朋友的留言,鄙人都好高興的,就高興看到這樣有思想有水平的疑問或分析!這樣的朋友,有空之餘,不妨經常留言探討西遊記。
孫悟空的名字是後來菩提祖師取的,地獄名冊為何會寫著他「孫悟空」的名字?這可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名字、人,那種對應關係,可不是咱們世俗中人所以為的,多想想肯定能知道為什麼。
三藏的分別心,導致自己的修行骨肉分離、五臟失序,到得夜裡明月皎潔、玉宇深沉之際,孫悟空他們看到唐三藏對修行的認識有了本質的變化之後,就給他講解了五行相和、師徒互助的道理。這番道理,對應著本回開頭孫悟空他們師兄弟三個的對話。
行者聞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還不曾出大門哩!」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謊。人間就有這般大門?」行者道:「兄弟,我們還在堂屋裡轉哩!」
沙僧笑道:「師兄,少說大話嚇我。那裡就有這般大堂屋,卻也沒處買這般大過梁啊。」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孫看時,把這青天為屋瓦,日月作窗欞;四山五嶽為樑柱,天地猶如一敞廳!」
唐三藏躲在俗世的觀念的小屋中,念著不能成就的經。孫悟空勸他不要念這非大乘經典了,他還是覺得舍不下的要溫習溫習。他念的什麼經?乃是《梁皇水懺》,《孔雀真經》。
孔雀經內容其實是一個寓言故事,說北方有一個國度,供奉外族人引種來的烏鴉,然後這裡就烏鴉遮天蔽日的、烏煙瘴氣的。後來有人又引進來了孔雀,人們跟烏鴉一對比,才發現烏鴉簡直是一坨屎,於是烏鴉就從寵物變成了垃圾,最終消失了。烏鴉就是比喻的旁門左道各種世俗學說和觀念,這些的世俗觀念對修行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三藏他這時候,就是滿腦子的世俗觀念、貪嗔痴,自念卻難自知。《梁皇水懺》,當然是勸善之文,但是根本就不是經,一個百姓念念當然很好,你一個修行人念他何用啊?
所以孫悟空非常不理解三藏的愚痴,行者道:「師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時的經文,那本不熟?卻又領了唐王旨意,上西天見佛,求取大乘真典。如今功未完成,佛未得見,經未曾取,你念的是那捲經兒?」
修行呀,真是坎坷多,這三藏,明白一個道理,又糊塗了;再明白一個道理,忽然又糊塗了……
(第三十六回完)
《西遊記》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傍門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