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3)
共病
(3)共病
從奇形怪狀聯想到了妖怪,接著就從妖怪聯想到了自己被妖怪欺負,並且從自己身上延伸到徒弟們也會被妖怪欺負。這個思維,我知道,應該不少於九成的人類會有這種理所當然的推理過程。但是這種思維其實是一種不好的慣性思維,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出了問題來。
這種慣性思維,是一種負面思維,按照現在的觀念說,會帶來負能量,給自己的身心帶來不好的影響。作為修行人,那麼這種思維,就等於是求魔的思維,等於是要求魔怪來折磨你。
這三藏,從精神層面講,跟孫悟空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他擅長這種負面思維,而且幾乎是條件反射一樣的、幾乎是不需要大腦參與就能靈感一樣源源不斷的噴薄而出。在一般人中間,天性樂觀、陽光的人,就不太容易陷入這種思維,從這一點上可以判斷三藏的性格不是一個樂觀陽光的哥們。並且從前前後後對他的行為描寫,凡事不主動、溫吞,是個有內向嫌疑的傢伙,起碼不是朝氣蓬勃、或爽快的個性。
說起來,豬八戒也很擅長負面思維,只是老豬的這方面腦筋,淳樸的掉渣,像沒見過世面的傻根兒一樣好玩。也就是說,豬八戒的這方面思維會給他帶來些不太好的影響,但影響不大,不是什麼大問題。三藏就不同了,他的這種思維,在修行的路上,一直給他帶來干擾,直到修到靈山走到凌雲渡邊上,他還在抱著這種思維的殘渣,磨磨唧唧的。
負面思維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遇到事情總是往壞的方面想,不往好的方面想。這個總是往壞處想的負面思維,跟遇到事情做最差結果的打算還真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那種做最壞結果打算的心態,意思是連最壞的結果都在預期之內,都可以接受的包含著一種無執的大度和從容。其實人家是一種積極的、正面的心態。
你看,從三藏到八戒、再到最壞打算,這三個看上去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是一樣的思維和心態,其實是三個差異很大的思維心態,相似和差異,差不多可以相比騾馬驢。
負面思維,與落差錯覺,是人類、尤其是現代人類的共病,也一直是人類走向修行之路的兩個非常大的迷局。
三藏錯覺中把相對於恐懼那巨大落差的幸福感,當作了修道抵達靈山的幸福眩暈感。又被孫悟空無情的給叫醒了。沙僧道:「師兄,我們到雷音有多少遠?」行者道:「十萬八千里。十停中還不曾走了一停哩。」
究竟要走多久才能到達雷音寺呢?然後,在八戒的詢問下,孫悟空就給出了非常具體的數據:自己,一天能走至少50個來回,單向次數那就是最少100了。八戒沙僧呢,10多天就到,那就折中按15天吧。唐僧,1000輩子也夠嗆,按照過去50年大概平均壽命計算,那就是50000年。可是三藏他們取經,並沒有走上幾萬年,按照小說大概是走了14年呀。所以我說,三藏是跨越不同的時空往上走的。
可是一定有人會發現我說話的漏洞,那就是,按照小說講,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他越是往上跨越,時間越是漫長。按照我說的這個時空結構,三藏他們走到目的地,恐怕南贍部洲的大唐國,已經化作灰土和文物不知道多少萬年了。
所以說,這修行,有著出乎你所有想象和推理的奧秘。是呀,怎麼這師徒四人,一直在俗人、妖怪、強盜之間打轉轉呢?怎麼一直到了靈山腳下,還是在強盜橫行的俗世中晃蕩呢?那一層天一層天走上去,不應該是天人世界嗎?
這問題先放在一邊,但看孫悟空給三藏提供的解決方案:「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這裡面,包含著前面問題的答案,也點出了修行的根蒂。
志誠,是單一、純凈、通透的意思。回首?靈山不是在前面嗎?回首是來時路,怎麼,靈山會在身後嗎?錯了,孫悟空所說的回首,是指返觀內找,挑自己的毛病,找自己的茬。這個回首,是內斂、向內清理的意思。自己的內在體系清理乾淨了,難道會忽然發現,「哇,靈山在我心裡埋著呢」?不會的。當你清理乾淨自己一層思緒,身體通透清亮,在天機和修行之機的作用下,你不知不覺的就升華到更高層面境界了。念念回首,不斷的持續演進,就總有一天,會升華到佛祖給你顯現的那個靈山所在之境界。
修行之人,每當悟到一個道理,都會有瞬間豁然開朗的光明感,豁然貫通的通透感,以及那一瞬間忽然清涼單純下來的靜謐感。當你有這種感覺,就說明你悟到了。如果你是激動的熱血沸騰、或者覺得膽氣高漲的興奮,那就錯了。
看見了吧,修行路上,唐三藏用自己的優點約束悟空的缺點,來幫助他修行。而悟空呢,往往是指導唐三藏修行的導師。既然說到了真修行的要害,那麼必然就要獲取真修行的至寶。真格的要來了。
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觀行者竊人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