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第二十回(2) 無心插柳的鋪墊

作者:裴殷裴殷  於 2020-3-28 22: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西遊漫注連播|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第二十回(2) 無心插柳的鋪墊

 

(2)無心插柳的鋪墊

《西遊記》中往往有大段看上去無關緊要的文字、大幅看上去不痛不癢的情節,有那麼一點鋪墊的作用,可是也的確犯不著用上那麼大的篇幅。這些篇幅如果真的壓縮了、言簡扼要的交代一下主幹,似乎也無傷主旨的樣子。可是《西遊記》作者卻不是這樣,不但細紋深雋,而且還要把每一個幾乎是出場就露個臉兒的陪襯角色都栩栩如生的做一番刻劃。就比如本回中,唐三藏師徒三人投宿王老漢家的情節,就是這種情況。且看其如何詳細鋪徹。
到了人家村子里的門首邊上,三藏下馬,孫行者收韁、豬八戒歇擔,倆徒弟在樹蔭下乘涼,這唐三藏師父卻親自挺身而出,前去接洽投宿事宜了。要說跟人打交道寒暄,這師徒三人,都不是塊料。按道理說,這等事情應該是當徒弟的出面的,可是三藏對孫悟空和豬八戒實在是不放心,於是就只能是他老人家親自出動了啦。
說真的,三藏是不太懂得人情事故的,我說的是現實生活中人情事故。三藏自己心裡對自己這方面的經驗,其實也不大有信心。為了表明自己的僧人身份,三藏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拄上佛祖的九環錫杖,為了穩定一下自己兔兔直跳的心臟,三藏下意識的按按藤纏蔑織斗篷。懷著緊張的心情,他直勾勾直奔人家大門前。到了門前往人家敞開的大門裡面一望,只見一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裡嚶嚶的念佛。唉呦!一來人家在閉目養神的模樣,讓三藏頓時覺得自己很冒昧,而來人家嘴巴里也在嘀嘀咕咕的吟誦佛經的模樣,讓三藏覺得打擾人家很無禮。三藏急匆匆的腳步、早就構思好了的滿腦子的應承話語,頓時就卡殼了。三藏不敢高言,慢慢的叫一聲「施主,問訊了。」
那老者一骨魯跳將起來,忙斂衣襟,出門還禮道:「長老,失迎。你自那方來的?到我寒門何故?」沒想到這老者一來沒有裝聾作啞、二來沒有慍怒發嗔,而且還非常恭敬執禮的反應,讓三藏吊在嗓子眼兒的一顆心噗通的這就放下了。於是三藏就欣然表明來歷目的和投宿意向。三藏道:「貧僧是東土大唐和尚,奉聖旨,上雷音寺拜佛求經。適至寶方天晚,意投檀府告借一宵,萬祈方便方便。」沒想到那老者態度忽然就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兒,瞬時從執禮狀態切換成了無禮模式,並且說了一番讓三藏心頭火起的話兒。那老兒擺手搖頭道:「去不得。西天難取經。要取經,往東天去罷。」老漢在三藏心目中的形像,馬上從施主老者成了刁蠻老兒。但是三藏是不便發作的,可是人家的話又完全打亂了他之前的設想和構思,弄得他方寸大亂,不知如何應對了!三藏口中不語,意下沉吟:「菩薩指道西去,怎麼此老說往東行?東邊那得有經?……」唉,就這點小事情,就困住了東土聖僧。由於預設不到的冷不提防、和實際歷練的不足,老漢的話,讓三藏心裡面和面子上都難堪不已,陷入茫然,可是又更不能退回到徒弟們面前說自己不行。於是他就靦腆難言,半晌不答。
你說說,這老漢猝不及防的話,是不是有點象禪宗的棒喝,一下子就擊破了三藏所有現存的觀念和經驗?
更加讓三藏心中不爽的事情發生了,三藏想不到那孫悟空離得遠遠的、並且在院牆外面,居然都聽到了、都看到了。因為孫悟空忽然就出現在三藏背後,忽然就吼了一嗓子,嚇得三藏一激靈。孫悟空吼道:「那老兒,你這們大年紀,全不曉事。我出家人遠來借宿,就把這厭鈍的話虎唬我。十分你家窄狹,沒處睡時,我們在樹底下,好道也坐一夜,不打攪你。」
孫悟空這話,老漢自然是聽不明白。三藏其實也聽不明白。自從學到了心經,孫悟空、豬八戒也是都開始了時時修心的,前面那豬頭跟三藏重提修行誓約的事情,就表明了八戒已經開始修心。而孫悟空的這話,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呢?孫悟空的意思是說,我們修行人只考慮如何往修行目標前行的事情,至於說路途是否看起來能行、是否難行,那不是我們修行人需要考慮的問題。你這老漢,我們只問你借宿,不問你路途的可行性,那是我們的上師負責的。要是聽了你老漢的話,那不成了跟著你的話修行了嗎?你都是一個常人,跟隨了你的話修行那實在是我們自毀前程。你不要管我們修行人的事情。
悟空這話,太直白了,直白的露骨,直白得三藏居然聽不明白了。為什麼?因為三藏聽悟空這麼一嚷嚷,按照他平日的作風,肯定就當場呵斥孫悟空無禮,鬧不好當場就緊箍咒語開念了。然而這次他沒有,三藏沒吱聲,真的,他千真萬確的沒吱聲。為啥這麼說?因為那老漢的話語里,就透露出來了這三藏沒吭聲。那老者扯住三藏道:「師父,你倒不言語,你那個徒弟,那般拐子臉,別頦腮,雷公嘴,紅眼睛的一個癆病魔鬼,怎麼反衝撞我這年老之人!」
三藏心中有想藉助悟空搞清楚對策方案的想法,同時又被這老漢的話給擠兌了人情層面上的情面,也就是說,他同時擁有矛盾的兩個想法。而在外面人的面前,他又無法發作。於是只好繼續忍著不吱聲。可是表面上是忍住了,這內心的激烈心魔卻在增長了。
孫悟空繼續充當拆招手和擋箭牌的角色,行者笑道:「你這個老兒,忒也沒眼色!似那俊刮些兒的,叫做中看不中吃。想我老孫,雖小,頗結實,皮裹一團筋哩。」悟空話裡面,透露的依然是修行中的事情,那意思是你們看問題都不要停留在表面上的層面,表面上的是非美醜,往往不符合深層的修行的道理。悟空這話兒,老漢似乎倒是聽出來一點名堂,於是就給了孫悟空一個深入闡述自己觀點的梯子,那老者道:「你想必有些手段。」孫悟空就自然借著話頭介紹了自己的非凡來歷。面對孫悟空的鄭重其事,可是那老兒聽完之後,居然哈哈一樂:「原來是個撞頭化緣的熟嘴兒和尚。」因為他是一個凡人,眼見眼前這個癆病鬼一樣的瘦小猴僧,要是自說有些拳腳上的功夫、會畫符念咒的話,說不定十有八九他就信了。可是孫悟空居然把自己說得如此離譜的神,明顯是孫悟空的衝天牛皮嘛。
看到此情此景,最理當馬上醒悟的,應該是唐三藏。他知道孫悟空不凡神通的真實,他應該通過老漢的前後的反應明白不能用常人之心來看待修行中的事情,應該學會突破表面現象看背後的本質。但是顯然,他沒有醒悟。於是繼續點悟他的事情不得不繼續上演。老漢跟孫悟空一來二去的一接觸,雖然是俗聖兩重天,但是這老者對孫悟空的怕心已經消失了,於是就邀請他們到院子裡頭來,也就是接納了他們的投宿請求。然而還有個豬八戒呢,三藏道:「多蒙老施主不叱之恩。我一行三眾。」老者道:「那一眾在那裡?」行者指著道:」這老兒眼花,那綠蔭下站的不是?」
站了半晌了,等到悟空把問題解決了,三藏才露頭說話。可是這老者一看見豬八戒的嘴臉,立碼兒又被嚇得七葷八素,彷彿前面對孫悟空從害怕到坦然接納的事情沒有發生過一樣,就唬得一步一跌,往屋裡亂跑,只叫:「關門!關門!妖怪來了!」行者趕上扯住道:「老兒莫怕,他不是妖怪,是我師弟。」老者戰兢兢的道:「好!好!好!一個丑似一個的和尚!」八戒上前道:「老官兒,你若以相貌取人,乾淨差了。我們丑自丑,卻都有用。」八戒的話,是接著前面孫悟空的話里話繼續說,說給老者是表面,說給唐三藏才是正經事。
老者對悟空八戒反應的表現,還有後面老者家裡人對他們倆的表現,是再三的表演給唐三藏看的一個點悟,因為他始終不悟,就再三發生。可是再一再二不再三,三次發生過後,三藏不但沒有醒悟,這執著表面物象的心,反而空前加劇了——三藏卻坐在他門樓里竹床之上,埋怨道:「徒弟呀,你兩個相貌既丑,言語又粗,把這一家兒嚇得七損八傷,都替我身造罪哩!」通過三藏這番埋怨,你就知道,三藏完全從負面去悟了,完全走了常人之心,完全沒有從修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念了那麼多遍心經,那麼有心得的他,一旦遇到實際的考驗,就把什麼修鍊啊修心啊全部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非但如此,還重拾那些早就拋棄的人心俗念。這是什麼?這是修鍊走回頭路的表現。
第二天他們要出發的時候,又一次借著王老漢的嘴巴,來點醒三藏了。老者道:「此去倘路間有甚不虞,是必還來茅舍。」意思說,修行人你如果修不下去,就鳴金收兵退步嘛。行者道:「老兒,莫說哈話。我們出家人,不走回頭路。」悟空態度非常清晰,而且不再隱晦,直接從修行的角度上回答:我們出家人,不走回頭路。三藏呢?他悶著頭不言不語,怎麼呢?他依然深陷人心之中的啦。
在他們師徒三人前一天晚上,豬八戒還上演了一出超級大飯桶的喜劇。人家把齋飯端上飯桌,三藏剛合掌頌起齋經,八戒早已吞了一碗。三藏還沒念完,八戒已經吞了三碗。三藏悟空還沒吃完兩碗,獃子已經又吃了十多碗。並且,這八戒還驢唇不對馬嘴的回答人家文縐縐的話語,人家說「倉卒無餚」,八戒道「老兒滴答甚麼,誰和你發課,說甚麼五爻六爻;有飯只管添將來就是。」八戒這出幽默劇,唐三藏師父看在眼裡,他應該明白到,修行人要有大肚量,只要是不違背大原則的,不要在意那些細小的細芝麻癟穀子的,容下就拉倒了。
三藏始終不悟,於是,後面的魔難就迎面而來。前面這一段故事,跟後面的魔難,真的是絲絲入扣的息息相關。

 

《西遊記》《西遊漫注》圖文音像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6: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