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6日,番禺區居民馮某(男,96歲)的家屬從一保姆中介公司雇傭保姆陳某照顧老人起居生活。不到一天時間,該保姆便忽然電話通知家屬老人已過世。家屬趕到現場后,認為老人死因可疑,於是報警。番禺警方接報后迅速開展偵查工作,經法醫檢驗,確定老人死因為他殺,並將嫌疑人陳某帶回審查。經審查,犯罪嫌疑人陳某供認其為謀財,以暴力手段致老人死亡的作案事實。
據《廣州日報》報道,在廣州市番禺區西麗路的家政中介中,有一些保姆專門照顧生病、瀕臨去世的老人。其在業內被稱為「執死雞」,等待老人去世后,這些保姆即要求「做不足一個月工資也要按一個月算」。當地一位家政公司業內人士稱,這在他們那一片,已成行業潛規則。其總結稱,「執死雞」有數點共同點:1、僱主多為患病老人。2、僱主死亡得很突然。3、到家時間短。 4、到家前先提「家規」。5、覬覦老人身邊錢財。
澎湃新聞注意到,新浪微博上一位網友稱,他也為廣州番禺人,約三年前,他的母親因為癌症在家休養,於是他請了一個保姆照顧老人,在保姆來了約四五天後,其母親吃完早飯,忽然喊暈,而後就去世。保姆當時收錢即走,走後還曾給他打過電話稱她落下一包葯,是自己吃的,很貴,要回來拿。
該博主稱,他所請保姆也為韶關人,但並不確定是否即是何天帶。他向廣州當地媒體一位記者重複了上述經過,但拒絕了採訪要求,澎湃新聞此後數次聯繫該博主,其均未回復。
專家:加強行業監管治標不治本
「毒保姆」一事為何忽然醞釀並爆發?從整個社會角度而言,如何防範類似的事件發生?澎湃新聞就此採訪了武漢大學城市安全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尚重生。
此前,廣州家庭服務業協會秘書長莫小英在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保姆市場上出現的最大問題是保姆的身份審核問題。家庭服務業協會曾呼籲,與公安部門聯手,設立保姆的身份卡,審核保姆是否有案底等。
尚重生則表示,加強行業監管與政府監管是「治標」,但更需治本。他認為,保姆行業往往關注對保姆的專業技能訓練,缺少對其進行人生、社會價值等等的培訓。這導致個別保姆在上崗服務時,「只注重錢財,漠視生命」。
如何在日後避免「毒保姆」的出現?尚重生認為,行業監管和政府監管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向家政行業投入資金,培養專門的護理人才,填補這方面的用工缺口。同時,還需要建立保姆檔案,規劃家政護理行業准入。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016/01/03/403422.html#ixzz3wFCUu9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