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哪個需求層面選擇自己的配偶?】
生理需求是產生愛情的基本前提,正是生理衝動才會產生激素,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再往上走則是社交需求。這與安全感密切相關。在中國這種關係社會,對社交的需求也是格外重要的。到社交需求層面,已經可以解釋90%的女人擇偶行為。
我們往往會從外在的條件來簡單的判斷一個男人或者女人應該找一個什麼樣條件的對象,但結果卻常常大相徑庭。比如,女神找了個男屌絲,或者高帥富找了個女屌絲等等。因為需求匹配的層次是從外在條件看不出來的。很多人會碰到這樣的案例。一個各方面條件都還不錯的男孩,苦苦追求一個女孩多年,卻遲遲修不成正果。外人看來都覺得不可思議,覺得女孩子怎麼可以這樣挑剔、無情?男孩子又何必如此痴情?其實根本原因,不是男孩不好,也不是女孩挑剔,而是兩個人不在一個需求層面。
其實更高的層次並不代表更高的財富,而是一種更高的精神追求。這種本末倒置的想法頗類似於「不患寡患不均」的道理。讓人降低自己的需求層次,去和一個低需求層次的在一起過一輩子,是一件註定要痛苦終生的事情(此處的需求層次僅從馬斯洛的理論框架展開,無價值判斷之意)。人生來就是獨特的,但大多數的人生是一個逐漸變得庸俗的過程,因為人要變得庸俗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讀書越多的女孩,思想越豐富,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越遠,也就越難以找到婚姻的對象。這也是優質剩女不斷湧現的原因。但我認為,問題不出在這些女孩身上,而是中國男人所代表的社會價值取向出了問題。也就是結構性失衡的原因不在女人,而是在於男人,這就好比我們培養了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不能抱怨我們培養高端人才太多了,教育投資浪費了,而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沒有創造足夠多的高端人才需求。
但是,人對於自己需求的認知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有時候我們會匆匆忙忙便上了車,卻發現坐錯了,或者還有更合適的班次。這時候,婚姻作為一種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便會發揮作用。可是,這也便釀成了諸多不完美甚至失敗的婚姻。所以,尋求次優而非最優既是一種止損策略,也是一種人生智慧。
而直到今天,自由,真正的精神自由,究竟有多少中國人能夠理解、願意去理解的?
婚姻最堅韌的紐帶不是孩子,不是金錢,而是靈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長。最美好的婚姻不僅是找到那個相知相愛的那個人,而且是找到自己,不斷通過另一半遇到自己並深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