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多「給予」,少「索取」《生命的意義》ZT完

作者:ChineseInvest88  於 2014-5-2 21:0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移民生活|已有1評論

關鍵詞:不知如何是好

作家安娜(AnnaS.Redsand)所著的弗蘭克傳記對當時的情況是這麼描述的:弗蘭克感到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前往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St.Stephan's Cathedral)清理思路。伴隨著管風琴的音樂,他不斷問著自己,「難道就這樣拋下我的父母嗎?難道讓我對他們說一聲再見,然後把他們丟給命運的安排嗎?」他的責任何在?他在尋求「上帝的啟示」。

當他回家時,他找到了上帝的啟示。他一進門就發現桌上躺著一塊大理石。父親告訴他,這塊石頭來自於附近一所被納粹拆毀的猶太教堂的廢墟。大理石上記著十誡中的一條片段——當孝敬父母。於是,弗蘭克作出了決定,無論美國有多麼安全,對他的事業多麼有益,他都要留在維也納。他把個人的追求放在了一邊,服務家庭,在進了集中營后,服務那些被關押的囚犯們。


弗蘭克從他早年的經歷和被關集中營時經受的非人折磨中學到了很多智慧:「人類生存在世,總是會向某個方向前進,這個方向也許指向了某個人,也許指向了某件物,但一個人的行動更多地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也許是為了追尋某種意義,也許是為了遇見某個人。一個人愈忘我——為了所愛之人、所愛之物燃燒自己——那個人才愈加是一個真正的人。

包麥斯特和他的同事們都同意這個觀點,人生而為人,其獨特的一生就是為了追尋生命的意義。把私利放在一邊,為了超越自我的某人某物而服務。多「給予」,少「索取」。我們不僅僅是在表現最基本的人性,我們也應該承認:追求幸福,並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原文作者:Emily Esfahani Smith   

譯者:年糕神  來自 譯言網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小皮狗 2014-5-3 05:30
非同尋常的認知,無比深刻的愛心。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0: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