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龍泉行堂修苦行,做事均須細心人

作者:有緣人白雲  於 2015-4-19 07: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佛教故事|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龍泉

文章來源:中國佛教故事網

清光緒十六年(1890 年),大師30 歲,出家修行將近十年,特別是在紅螺山資福寺念佛四年,解行並進,收穫很大。四月份,大師到北京城南的龍泉寺擔任行堂(寺院齋堂開飯時負責給大眾僧盛飯添飯的人)。按說大師已經是出家十年,戒臘九年的比丘,在資福寺擔任過香燈、寮元的職務,頗有資歷,不該再擔任行堂這樣的苦役。但大師深知苦行培福的道理,所以仿效古大德之風,自願苦行。事實上,古代大德都是這樣甘願為眾生吃苦受累。比如百丈懷海大師作為方丈以身作則,出坡勞動。弟子們把工具藏起來,他就不吃飯,留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佳話。


  又如唐代拾得大師為普賢菩薩化身,他是天台山國清寺豐干禪師在山道旁撿來的,所以叫拾得。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長大以後,上座就讓他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時間久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與名叫寒山的貧子,相交最為莫逆。因為寒山貧困,拾得就把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帶回去吃。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說:「如果世間有人無端的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處事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彌勒菩薩偈語說,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如果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事秘訣。」 
 
當時台州牧閭丘胤問豐干禪師,何方有真身菩薩?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禮拜,二人大笑曰:「豐干饒舌,彌陀不識。」意思是說豐干乃彌陀化身,惜世人不識。說后,二人隱身岩中,人不復見。胤遣人錄其二人散題石壁間詩偈,今行於世。
 
那麼,後來大家知道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其龍泉行堂的作為與拾得大師的行堂彷彿似之。都是菩薩隨緣示現,稱機利導。
 
真正的大德是很注意細行的,很小的事情也要做得很如法。在龍泉寺的時候,大師一天早晨出寺門,看見夜間放焰口送孤魂所燒的紙堆,裡面有往生錢(印《往生咒》如錢形,故名往生錢。這是改良燒錫箔習俗的方便),約二寸厚,只燒一半,大師把它們拾起來放到紙簍中。以免被僕人打掃,歸於垃圾中。大師開示:「是知無論何法,皆須細心人做。若大派頭人做,則益未得,而禍先得矣。」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1: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