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遠之前,梵施國王當政時,有一人砍柴遇獅子追趕,逃跑之中落一深坑中,獅子因緊逼不舍,結果也同落坑塹。當時有一毒蛇正追趕一隻老鼠,而鷂鷹又在蛇后窮追不捨,最終三隻動物也跌落坑中。正當他們欲以嗔恨心互相殘害時,獅子首先說道:「以我能力,我本可將你們統統殺死。但我們現在都遭遇痛苦困境,實不應再互相損害,大家理當團結和合。」
此時有一獵人恰好路過此處,他隨隨便便向坑裡瞥上一眼,坑中眾生立刻以可憐語氣向他尋求庇護。獵人立即將獅子從坑中首先救出,獅子被救後於獵人腳下頂禮說道:「我定會報答你救命恩德,不過你最好勿救砍柴人,他絕不會報答你相救之恩。」獅子說完即轉身離開,而獵人又將剩餘眾生全部一一救出。
獅子隨後捕殺到一隻野獸,就將屍體供養給獵人以為答謝。
後有一日,梵施國王與王妃一起前往樂園賞玩,梵施王玩樂當中先行睡下休息,而眾王妃則將裝飾品拿出后自行遊歷起來。結果鷂鷹將珠寶全部銜走,以之奉獻與獵人以報答恩德。王妃們丟失飾品后連忙將之呈報國王,國王急令大臣負責調查出誰是元兇。從坑中被救上之人明白獵人身上攜有珍寶,於是便急忙向國王告發。國王抓獲獵人後問道:「是你偷走王妃所戴飾品?」
獵人就將前後經過完整講述一番,同時又將珍寶交還國王,而砍柴人最終還是把獵人送進監獄。老鼠知道后就對毒蛇說:「我們好朋友獵人正被罪惡樵夫陷害,他已被關進監牢。」毒蛇就溜進監獄告訴獵人道:「我今日欲咬國王身體,我先教你一解毒藥方與一句咒語,到時你即可憑此治癒國王被咬傷之處。」然後毒蛇就咬了國王數口。
獵人則依毒蛇所傳咒語與藥方治好國王蛇傷,國王便將之釋放,還贈與他大量財富。
旁生亦如是知恩報恩,而有些惡人卻忘恩負義,此種行為真值得譴責。
釋迦牟尼佛如是變為獵人時,忘恩負義者即為後來之提婆達多。現在釋迦牟尼成佛時,他依舊恩將仇報,但世尊依然像對待兒子羅睺羅那樣慈愛待他。
此外,《律本事》中尚有老鼠、毒蛇、吐寶鼠之公案。
另外,久遠之前有一賣花之人,採花花園位於河對岸,每日均需過河採集花朵。一次,他於河中撿到被水沖走的一個芒果,就將之送給國王衛兵。衛兵又將之送與國王,國王又再送與王妃。王妃食之感覺味道非常鮮美,便向國王請求說:「望國王能時時賜我此等水果。」
國王就問侍衛:「你從何處得到此果?」如此一一詢問下來,最後問到賣花者。賣花人講明情況后,國王要求他務必再找到這種果實。國王命令他不敢不聽從,自此之後,此人就準備好口糧沿河水一路找尋而去。
走過很遠之地,他發現一山上有芒果樹,但因此山陡峭,除了猴子外,無一敢攀。他為找到芒果,前後耽擱很長時間,已將口糧用盡,此時他想到:如再呆下去,我會困死於此,看來還得攀上懸崖。然後他就手抓岩石奮力向上攀登。結果芒果未得,人倒先墜深淵。
當時釋迦牟尼佛變為一隻猴王住於此山,看見有人墜崖后便欲搭救。它先試抬一塊與落崖之人身量大小相差無幾之石頭,結果發現尚能抬動,然後它就將此人從深淵中救出。此刻它已非常疲憊,便用人言詢問他為何來此。賣花者向其敘述經過、原委,猴王對其為找芒果而遭遇之痛苦艱辛深為同情,便不顧自己勞累,又躍上芒果樹去採摘果實。它讓這人先食用一些芒果,又將很多芒果為其裝入袋中。
此時猴王已精疲力盡,而它對任何眾生都非常信任,於是它便在賣花者面前休息起來,臨睡前還叮嚀他道:「我已非常疲累,欲在你面前休息片刻,請替我巡視一番。」說完猴王就睡著了。
賣花人卻想:我口糧已用盡,而袋中芒果又為供養王妃之用,若食之如何向國王交代?不如殺死這猴子,以它身肉當作口糧。想畢,這毫無慈悲心亦不顧來世果報之惡人,就用大石塊壓死了猴王。
此時諸天人則宣說道:「若為真朋友,利他且報恩,惡人全不記,別人之恩德。」
當時之採花人即為後來之提婆達多,他對猴王不知報恩,在釋迦牟尼成佛后同樣不知報恩。但釋迦牟尼佛過去就如待兒子一般對他,成佛后就更不必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