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佛教故事網
一次,佛吩咐善德長者去維摩詰家問病。
善德為難地說:「我不堪去問病。」並自言自語道:
「以前我在父親家中做大布施,供養當時一切沙門、婆羅門、外道、貧困戶、下賤者,及孤獨者、乞丐等等。
經過七天,布施圓滿。維摩詰大士過來對我說:『布施大會不應是你這種做法,你應做法施大會,何必操辦財施大會?』
我問:「居士!什麼是法施大會?」
他說:「法施大會,就是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也就是,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舍心,以攝慳貪起布施度,以化犯戒起持戒度,以無我法起安忍度,以離身心相起精進度,以菩提相起禪定度,以一切智起般若度。」
他又下結論說:「善男子,這叫法施大會。若菩薩住於此法施大會,他就是大施主,是一切世間福田。」
我聽了心得清凈,嘆為稀有。
我頂禮后,解下貴重的瓔珞供養大士。大士不受。
我再次祈求大士收下。大士接受了,分作兩份,一份供養大會中下賤的乞丐,一份供養最尊貴的難勝如來。
大眾共同見到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瓔珞現於如來手中,變為四柱寶台,四面裝飾妙嚴,不相障蔽。
大士示現神變后說:「施主若以平等心布施下賤乞丐,等同供養如來福田,沒有優劣之別,大悲平等,不求果報,這叫做具足法施。」
由此可知「不離財施而行法施」的內涵。公案里,維摩詰是布施者,乞丐和難勝如來是受施者。維摩詰供養瓔珞時,心地寬廣、平等,沒有高下人我的分別,智慧相應實相,大悲不礙隨緣,悲智雙運,施而無施,度而無度。大士教導善德,能如是而行,財施即是法施。
大家關鍵要認識不平等心是哪種狀態。不平等是指最初心中起了優劣等的分別,受分別心的驅使,面對各種高低等的對境時,心就表現為不平等,對上等境畢恭畢敬;對下等境輕慢鄙視,心態上有重有輕,早已不平了。在這樣的心態中做財布施,心不相應於法,故不是法布施。相反,內心不生高下分別,對任何人都是一顆平等心,布施眾生和供養佛的態度一樣,這就是安住平等心中行布施,心與法相應,所以是法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