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阿難生生世世護持世尊

作者:有緣人白雲  於 2014-11-7 06:4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佛教故事|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文章來源:中國佛教故事網

發願度眾生,此時就應照顧好身、語、意業,結好眾生緣。凡事都要多用心!

  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歡喜或滿腹煩惱,需看過去是否和對方結了好緣。有所付出,彼此互相關懷、互相照顧,即是好因緣。佛陀常常教導弟子要時時與人結好緣,曾講述了一段他與阿難的往昔因緣,希望弟子重視因緣,多結善緣。

  在久遠劫前,有一位老師父帶著一群年少沙彌在一間古寺里修行。他的教法很嚴厲,嚴格要求沙彌要精進用功,勿自我放縱、浪費時光。

  老師父常對小沙彌們說:「大家要精進用功,不管是行、住、坐、卧,一定不離經文。哪怕是在外托缽,走在路上也同樣要時時背誦經文。」

  其中有一位小沙彌,他謹記老師父的教法、依言奉行。有一天,他托缽出門乞食,眼睛專註地看著缽,直直地向前走,口裡朗朗地背誦經文。

  那時,有一位長者看見他,打開大門要讓他進去,可是由於小沙彌背誦得很入神,而忘記了要托缽,一戶戶地走過去。

  長者看到小沙彌從他家門口經過,嘴裡還一直念誦經文,沒有注意到周圍的情形,覺得這位沙彌很可愛!他就向前叫道:「來,來!這位年輕的沙彌,你的缽還是空的,怎麼走過我家門口而不進來呢?」

  小沙彌說:「長者,我太專心背誦經文了,所以走過頭而不自知!」

  長者又問:「你為何這麼專心,乃至於對周圍的環境都沒有感覺呢?」

  小沙彌說:「我師父對我們的要求很嚴格,教我們要守住一念心,不能放縱,要時時精進。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背誦很多經文,而且要背會才可以回去。」

  長者就說:「你這麼用功精進,不如以後每天都來我家,我供給你滿缽的食物,那你就不用再費心沿路托缽了。」

  從那開始,日日、月月、年年,都是由長者供給他基本的生活所需,讓他無後顧之憂的修行。年輕的沙彌很感恩,更加專心精進、深入經藏。

  佛陀說完這個 故事 ,告訴弟子:「當時的沙彌就是我,而那位長者就是現在的阿難。阿難生生世世都護持我,我則引導阿難入正知見,這都是因為過去種種好因緣的結果啊!」

  人與人間的相處,有「因」必有「緣」。有了因緣,才有互相對待的結果和彼此感受的回報,這是日常生活中不曾遠離的。人無法離群索居,人群中要相互依存才能生活,所以要「安處於群眾」,需與人結好緣。

  釋迦牟尼佛離開皇宮到處參訪、求道時,雖然有一段時間是在苦行林靜修,但是他成道之後,為了教化眾生,還是必須回歸人群。所以修行不能離開人群。

  總之,與人結好緣,將來有朝一日有所成就,才有辦法、能力及因緣度化眾生。所以善緣是很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語默動靜都需很用心、謹慎,比如說話,要為對方設想,說了這句話會讓對方安心,或是讓他煩心?不要逞一時之「口快」而去傷人,讓人起煩惱,那就結了惡緣。惡緣不只在今生會有障礙,讓對方心中產生怨恨;即使來生來世也會變成障礙,阻礙我們的道心、道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0: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