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母女同夫

作者:有緣人白雲  於 2014-9-13 11: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佛教故事|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文章來源:中國佛教故事網 作者:陸淵雷居士譯釋

陸淵雷居士譯釋(出彌沙塞律)

  【經文】佛在舍衛城,時優善那邑有年少居士,出行嬉遊,見一女人,名蓮華色,色如桃李,女相具足,居士情生愛重,便娉為婦。婚後少時,婦便有身,送歸母家,以待分娩,日滿生女。夫以婦在產,不復依近,乃私通於其母。蓮華既知,便委去,夫婦道絕,復恐累父母,顧愍嬰孩,吞忍恥愧,還於夫家。養女八歲,然後捨去,至波羅奈,饑渴疲極,於水邊坐,時有長者,出行游觀,見而愛重,即問:「卿所居父母氏族為誰?而獨在此。」蓮華色言:「我某氏女,今無所屬。」長者復問:「若無所屬,能作我正室否?」答言:「女人事夫為重,何為不可?」即便載歸,拜為正婦。蓮華色料理其家,允和小大,夫婦相敬,至於八年,爾時長者語其婦言,我有財產在優善那邑,未嘗收息,於今八年,考計生利,乃有億數,今往斂之,與汝暫別。婦言:「彼邑風俗,女人放逸,君今獨往,或失丈夫操。」答言:「吾雖短昧,不至此亂。」婦復言:「若必爾,可去,願聞一誓。」答曰:「甚善,若發邪心,身與念同滅。」於是別去。到於彼邑,計斂處多,遂經年載,思室漸深,自念我若邪淫,乃違本誓,更取別室,不為負信。即便詢訪,遇見一女,顏容雅妙,視瞻不邪,共相敬愛,便往求婚。其父以長者高木大富,歡喜與之。責斂既畢,攜還本國,安處別宅,然後乃歸,晨出暮返,異於平昔。蓮華色怪之,密問從人,從人答:「有少婦。」長者暮還,蓮華色問:「君有新室,何故藏隱不令我見。」答言:「恐卿見恨,是故留外。」婦言:「我無嫌妒,神明鑒之,便可呼歸,助君料理。」長者即將新人還,乃是其女,母女相見,不復相識。后因沐頭,諦觀形相,乃疑己女,便問鄉邦父母姓族,女具以答,乃得其實。母驚惋曰:「昔與母共夫,今與女同婿,生死迷亂,乃至於此,不斷愛欲,出家學道,如此倒惑,何由得息?」便委而去,到只洹門,饑渴疲極,坐一樹下。爾時世尊,與大眾圍繞說法。蓮華色見眾人多,謂是節會,當有飲食,便入精舍,見佛世尊為眾說法,聞法開解,饑渴消除。於是世尊遍觀眾會,誰應得度,唯蓮華色應得道果,即說苦集滅道。婦便於坐上遠塵離垢,得法眼凈。既得果已,一心合掌,向佛而住。佛說法已,眾會各還,時蓮華色前禮佛足,長跪合掌白言:「於佛法中願得出家。」佛即許之。告波闍波提比丘尼,汝今可度此女為道,即度出家,受具足戒,勤行精進,逮成羅漢,具八解脫,顏容光發,倍勝於昔。入城乞食,一婆羅門見之,心生染著,自念:「此比丘尼今不可得,當尋其住處,方便圖之。」后復行乞食,此婆羅門於後躡入,伏其床下。是日諸比丘尼竟夜說法疲極,蓮華色還房,仰卧熟眠。於是婆羅門從床下出,作不凈行,時蓮華色比丘尼即躍升虛空。時婆羅門便於床上,生入地獄。

  【譯語】佛在舍衛城之時,優善那地方有一少年,出外散步,見一女子,名蓮華色,艷如桃李,真是典型的美女子,少年一見生情,即聘娶成夫婦。婚後不多時,女便懷孕,照印度風俗,送歸母家,以待生產。十月滿足,生下一女,夫因婦新產,不能親近,乃私通於女之母。蓮華色知道了,恨其無恥,想把丈夫攆出,勿令到母家來,從此斷絕夫婦關係。又一轉想:所生女孩未離乳哺,倘由夫攜歸,恐難撫養,若留自養,又累父母多負擔兩個人的衣食,不得已,忍氣還歸夫家。直到女已八歲,可以離母,乃舍離家庭,獨自逃出。一路行來,只圖遠離夫家,並無目的地。行到波羅奈地方,饑渴疲極;坐於水邊,適有長者,出行遊覽,見而愛好,上前相問:「卿住居何處,父母何姓?為何一人在此?」蓮華色答言:「我某氏女,今無所屬。」長者言:「既無所屬,能作我正室否?」答言:「婦人事夫為重,有何不可?」長者即命車載歸,拜為正婦。蓮華色料理家事,上下和睦,夫妻相敬,不覺過了八年。一日,長者語其婦言:「我有一部分財產在優善那地方,已八年沒有收取利息了,計算下來,有億萬數,今欲往彼收取,與汝暫別。」婦言:「彼處風俗甚壞,婦女放蕩,君今獨往,恐失操守。」答言:「我雖才識短暗,尚不至任意淫邪。」婦言:「果能如此,當聽君去,願聞一誓。」長者答:「甚善。」即誓言:「若發邪心,此身與邪念即時毀滅。」於是相別出門。行到優善那,收取息債之處既多,經年尚未收畢,旅況凄涼,頗思女子。自念我若邪淫,恐違本誓,若再娶一房妻子,不為失信,遂留心訪詢。遇一少女,容顏雅妙,視瞻不邪,心中喜愛,便向其家求婚。父女知長者高才大富,歡喜許之。長者收債取息既畢,帶了新娶之妻,還歸波羅奈本地。恐兩妻同住不和睦,乃把新妻安頓在別一宅中,然後回家。從此早出夜歸,與往年情形不同了,蓮華色見了,心上詑怪,暗地裡問長者的從人:「每天到何處去?」從人答言:「別有一位少年夫人,住居別宅。」蓮華色遂問長者:「君既娶有新室,為何瞞得實騰騰地,不給我見面。」長者答言:「恐卿懷恨,故留居外宅。」婦人言:「我並不懷恨妒忌,神明可鑒,只管請他回家,一同料理家務。」長者即帶新室回家,此女即是蓮華色的親生女兒。因為從小別離已久,母女相見,各不認識。后因沐頭,蓮華色細視其形貌,疑是自己女兒,問起鄉邦及父母族性,女一一告之,方知其實,母驚且恨。言:「昔與母共一夫,今又與女同一婿,生死迷亂,至於如此,若不斷除愛欲,出家學道,則此等顛倒惑亂,何由得息?」便委棄逃出。行到世尊所住的只洹門首,饑渴疲極,坐一樹下。那時世尊與大眾圍繞說法,蓮華色見人這樣多,認為是什麼節會,當有飲食可乞,即走進只洹精舍,見佛世尊為大眾說法,聽了片時,聞法心解,饑渴頓忘。於是世尊默察在會大眾,誰應得度,惟有蓮華色應得道果,即為說苦集滅道的四諦。婦人即於座上遠離塵垢,得法眼凈。他既得道果,只一心合掌,向佛而住,更不起雜念妄想。佛說法畢,會眾各散,蓮華色向前,作禮佛足,長跪合掌白言:「願於佛法中出家。」佛即許之,告波闍波提比丘尼(波闍波提即釋尊之姨母,釋尊降生,母即喪亡,育於姨母,后成道。姨母及許多信女欲出家隨從,佛不許,再三哀懇,乃制比丘尼戒,始有比丘尼;故波闍波提為比丘尼上首。):「汝今可度此女修道。」即度出家,受具足戒(具足比丘尼之戒律也),勤行精進,直到成羅漢果,具八解脫(羅漢果中八步的解脫,猶如升級。)而容顏煥發,倍勝於昔。一次入城乞食,一婆羅門見之,心生染著,心想:「此是出家的比丘尼,不能聘娶為妻,只好尋訪其住處,想法圖之。」后比丘尼復行乞食,此婆羅門候其出來,便暗從後門掩入,伏於床下。這天諸比丘尼因終夜說法,十分疲倦,蓮華色還房,仰卧熟睡。於是婆羅門從床下爬出,做出不凈的行為來,蓮華色比丘尼覺知,即時踴身空中,而婆羅門即時於床上,以肉身墮入地獄去。

  【釋義】蓮華色未出家時,為人並無缺德,嫌夫私通於母而棄之,恥也;不忍生女之無人撫養,慈也;不忍父母之擔負衣食,孝且廉也;再嫁長者,和於其家,敬於其夫;長者再娶,復能不妒,婦德備也。從世間法而論,婦女如此,亦可謂難能希有矣。然兩嫁而兩遭母女同牡,似乎欲潔其身而不可得;則因無始以來無明障蔽,非世間法所能速破也。吾輩具縛凡夫,亦復如是。妻妾子女,痴愛無極,安知過去生中不為冤對,今世怨仇,惱恨無極;乃至豬羊雞魚,充吾口腹者,安知過去生中不為父母眷屬,若非斷除貪愛,何由解脫無明?蓮華色行修緣熟,值佛住世,故得即身證羅漢果。吾輩行多失檢,又生於末法之世,進修極難,若非警惕自勉,安能克勝深重之業障哉?至於婆羅門逞其邪欲,明知比丘尼不可得,而復設計犯之,其肉身生墮地獄,理故應爾,不足為異。蓮華色既在寐中,不為毀戒,故仍有神足通,能踴升虛空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6: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