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菩提心網站
辯才傳授了提違十善法戒后,提違及其眷屬歡喜雀躍,盡心奉行。提違又布置了多種飲食和珍寶,向辯才稟告:願尊者不要起離去的念頭,留下來教化我們這些眾生。我們會為您建造居住的宮殿,隨您的心意奉侍終身。
辯才回答說:你今天已經能夠舍邪歸正,修習十善,為正法弟子。再以十善教化天下,那麼就是報答師傅的恩情了。你已經得度,我不必再留,當去往其它的地方教化眾生。
提違知道辯才尊者不會留下,於是將儲藏的珍寶搬出來敬獻,希望能夠留住法師。但是辯才沒有接受,告辭離去。於是提違心想:今天所得到的惠利都是由於我們在師傅的教授下開悟才能得到的。教化的恩情無以報答,但是法師既不留下,也不接受珍寶的供養,真是無可奈何。於是悲傷淚流,叩頭拜別。
辯才離去后,提違女人和其五百眷屬以十善法輾轉教化他人,經過了很長時間。
這一年遇到了飢荒,糧食價值暴漲,人民飢餓。當時有五名比丘十分懶惰,不修習經書義理,也不是專門精進修行持戒。被世人輕慢,也沒有人供養。貧窮困苦,生活沒有指望。五個人商議道:生存的道理就要有適宜的形象,人的生命是珍貴的,怎麼能坐著等死呢?
於是各自乞討來繩索,編成繩床,在曠野中打掃乾淨,布置華麗莊嚴的幢幡,五個人依次盤坐,外表就如習禪入定一樣。但是內心所想卻是邪見惡念。世人見了,都以為是聖人,於是爭相供養,多種飲食。五名比丘吃喝有餘。
此時,提違也聽到了這件事,派人尋訪,回報說:有五位聖人獨坐於曠野中,很多人都前去侍奉供養,如同天神一般。提違很高興,暗自慶幸:我的願望終於要實現了。第二天就駕著華麗的馬車,跟隨著香花樂舞,前來禮敬五名比丘。
提違到達后禮拜問訊,並供養飲食,向五名比丘說道:
尊者們的功德貴重,是無上福田,眾生因此得蒙庇佑。不應該這樣對自己輕慢。弟子希望能夠請尊者光臨我家,讓我能夠奉獻一點我的誠意。只希望您發心慈悲,救度眾生。弟子的家中有清凈的園林,流泉浴池,也莊嚴美好,願意供養諸位尊者。
提違眷屬。叩頭再三。時五比丘。知其意至。便許可之。
提違和其眷屬再三叩頭邀請,五名比丘知道其意十分誠懇,便應允了。
提違得到應允十分歡喜,告辭還家,派遣人駕駛莊嚴華美的馬車,迎接五位比丘到家供養。提違家有一處美妙的園林,就在家旁不遠。有十頃大小,流泉浴池,奇花異草,百鳥鳴瑞,清凈妙好。園中建造宅舍,種種珍寶裝飾,布置有各種上好器具,芳香整潔。就請五名比丘在此居住。提違則終身奉侍,隨時隨地,及時供養飲食湯藥。
五名比丘被主人殷勤供養,十分安逸快樂,慶幸道:真沒有想到這樣幸運,人生在世,用種種方法謀求財利,脫離貧困。即使願望能夠滿足也不如我們,不必辛勞唾手可得。飲食福祿是需要智慧才行的啊。
五名比丘觀察主人殷勤誠懇,一起商議道:雖然主人能夠隨時供養,但是日久天長不免貧困,到了不能接濟我們的時候,富足的生活就沒有了。我們現在應當再以其它的方法謀求財富,為將來享樂做準備。
這樣商議好后,便派遣一個人化妝易容,到各處去宣傳:有四位比丘,隱居寂靜的地方,堅守禁戒,不食酒肉蔥蒜,梵行圓滿,修行禪定止觀,證得無漏神通,不久就會得到阿羅漢果,是天下人最好的福田。人們聽后,都帶著錢財飲食前來禮拜,恭敬供養。
這樣過了很多年,提違因為直心敬信、恭敬供養,始終如一,壽終后往生到化樂天。而五名比丘由於行為虛偽巧詐,內心邪惡,福報享盡,壽命終了后墮入地獄,八千億劫,受種種劇苦的報應。地獄罪畢又生為餓鬼,種種形類,這樣又過了八千劫。餓鬼罪畢轉生畜生身,以身力償還主人供養的因緣。轉生駱駝、驢騾、牛馬等等,隨其主人受生享福的地方,以勞力償還主人業債。這樣輾轉受生了八千世,畜生罪畢。雖然又轉生人道,但是諸根不靈,沒有男女二根,被人稱為石女。從那時起又過了八千世,以苦力償還業債。至今還沒有結束。
佛告訴波斯匿王說:那時的提違就是現在的皇后,辯才尊者即是現在的目連尊者。那時的五名比丘就是現在抬轎的五名女僕。
波斯匿王向佛問道:世尊所說五人的因緣由來,但是現在僅僅見到四人,另外一個,在什麼地方呢?
世尊說道:另外一人在王宮之內負責清潔廁所,掃除糞便。
皇后聽了佛講的因緣后,十分恐懼驚栗,於是站起禮拜,向佛說道:就如世尊所說,這五名女僕是我前世的老師,現在成為我的僕人,是不是我犯了大逆不道的罪過?因為人對於老師應該恭敬頂禮,才是道理。現在反而讓其抬轎隨從,如同牛馬。這太讓我害怕了,願佛慈悲,聽我懺悔。
佛回答說:皇后自己的福德享受,沒有什麼罪過,不用疑懼。眾生因緣不同,受生業報也不一樣。行善自然受福,作惡自然受殃。皇后那時心地平直清凈,樂於修福,從那之後,生生世世都遭遇明師,聽聞正法教誨,善行不斷,福祿逐漸增長。時至今日,福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恰逢有佛出世,由於從前的福德因緣力量,再次聽聞正法,如法修行。因為這些緣故您是沒有罪責的。那五名石女的因緣,由於他們那時邪見貪慾,虛偽巧詐,沒有慈悲之心,接受你的供養。罪報的緣故使其償還宿債。
皇后說:今天聽到佛說我前世的因緣,弟子疑惑消解,也不再憂慮。這些石女的罪報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完畢呢?弟子願意放他們自由,不再驅使他們,請世尊為他們說法令其了悟,改惡修善,得以免除諸苦。
世尊說:要我開化他們,那把王宮內的清除糞便的那名石女也叫來。
皇后立即派遣人把石女召喚來。不一會,五名石女已經聚齊站在佛前。
世尊慈悲,先以善言問候:大家身心康泰,安逸快樂么?
五個人聽了惱怒的很,回答說:佛怎麼這麼不知時宜?我們晝夜辛勤勞苦,還要被鞭打役使,沒有暫停休息的時候,有什麼快樂可言?佛不知道么?反而問人是否快樂,這不是不知時宜么?
佛告訴五人說:現生所受苦報,都是由於前世邪見貪慾、虛偽巧詐,心懷不善而受人供養的罪業報應,輾轉多生,至於今世償還罪業還沒有完畢。你們想要免除苦報的話,應該至心誠懇懺悔改過,改惡修善。從這樣的因緣就可以免除苦報。
石女聽了佛說的道理后反而更加憤怒,背過身去,不想再聽。佛以神力,幻化另外一個身體,站立在他們面前,以種種方便譬喻勸慰,讓其懺悔罪業。這五名石女又轉身向東,佛依然化身站立面前。他們又轉向西,依然如此。最後東西南北上下各方都有幻化的佛站立面前。石女們見到諸佛圍繞,於是大聲叫喊道:我們現在已經是粗鄙惡劣的罪人,佛為什麼要苦苦逼迫我們呢?這時佛攝各個化身消失,仍就恢復原來的佛身。
佛告訴大眾:國王,皇后,諸比丘,你們看到石女們的反應了嗎?大家都點頭稱是。
「你們要知道:眾生的罪業有兩種,一種是業障,一種是煩惱障。罪業輕的,有煩惱障,罪業重的則有業障。這幾名石女是兩種罪障都有。不能接受教化,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這時皇后見到石女不能接受佛法的教化,十分悲傷,對五個人說:從今以後,我們斷了從前的因緣,給你們自由,可以無憂無慮了。石女們都跪下向皇后求情說:我們五個人奉侍您家,有什麼過錯,沒想到今天會被趕出去。如果您有什麼不稱心的,請一定寬恕我們,還讓我們像從前一樣服侍您。皇后再三說明自己的善意,但是石女卻依舊不願離去。
皇後向佛說道:弟子願意給五名石女自由,她們卻不肯離去,這如何是好?佛告訴她:這五名石女的業債還沒有償還完畢,因緣的牽纏使她們不能離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暫且順從她們的意思,繼續她們的工作,等到宿債因緣了結自然會解脫的。
世尊告波斯匿王說:人修福業,能夠謙虛敬重,正直清凈,修行道業,是功德無量的,其果報火不能燒,水不能沒,盜賊無法偷取,國家法令也不能改變的。就像現在的皇后,享受的福報如同天人。人心念惡,貪圖現前的利益,像石女這樣多生多劫遭受痛苦的果報,至今尚沒有結束。雖然能夠遇到佛法教化,但是由於罪業的障礙,反而會產生怨恨嫉妒。這黑暗的前途,什麼時候才能脫離呢?
世尊以慈悲心向諸位比丘說道:如同我從前所說,人身難得,逢佛出世更難,聽聞佛法難上加難,最難的還是能夠終生如法修行。你們大家,從前種下善因,能夠得生人道,又遇佛在世,聽聞佛法,信受奉行,割斷恩愛,別離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出家修道,如同囚犯得到赦免出獄一樣。應當舍惡修善,言行一致,表裡相應,少欲知足,不貪戀世間的尊榮,有時還要忍受饑渴。而志在無為聖道,研習學問,丟棄一切惡行,增長智慧,修集無漏道業,脫離生死苦海。還能以智慧教化天下眾生,奉行十善,這就是自度度人,行菩薩道。
這時大眾中有的比丘聽聞佛說的道理后,反省自己,身口意三業和佛法相去甚遠,五百餘人即站起向佛叩頭頂禮,合掌懺悔說:世尊所說不善的身口意三業我們都有,今天在佛前我們發露懺悔,惟願世尊了解我們的誠意。從今往後發誓不再做不善業,應當如法修行,請佛作證。
世尊說:你們啊,佛是三界中的聖者,眾生的父親,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懺悔罪惡,修習善行,十分欣慰,理當隨喜呀。
又有五百名沒有嚴持戒律的比丘,聽聞佛的教化后,起立頂禮,向佛說道:世尊啊,我們實在不配出家修道,因為從前出家是為了名聞利養,行的卻是虛偽姦邪之事,只有表面的功夫,受人供養,負債太多了。為此我們實在恐懼憂慮,今天願還俗歸家,請佛准許。
佛告訴這些比丘:那很好,我也隨喜各位。因為人做某一項事業,都如同把玩利刃和毒藥一樣,如果沒有相應的能力,還不如不做。否則作不好反而會受其害。你們今天能夠相信因緣果報,又有慚愧心,因為此心的緣故,能夠除滅罪過,增長善根。在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初次說法即會得到度化。
又告訴諸位比丘:寧肯割自己身上的肉來吃,也不要以邪心接受人家的布施。這是很難的,一定要謹慎,再謹慎。
這時佛的兒子羅侯羅等五十名沙彌聽到石女遭受惡果的因緣由來,很是恐懼憂慮。即向世尊禮拜,說道:今天聽聞您說的石女惡報的因緣,十分恐懼。因為就像教授師舍利弗那樣,有大智慧大福德,被國家中的名門旺族所公認,竟相供養最好的美味飲食甘露珍品。而我們這樣的愚痴小兒,沒有什麼福德智慧,接受這樣的布施,後世一定會償還宿債因緣,遭受痛苦果報,就像石女們一樣。所以十分憂慮。像這五百比丘前輩尚不能承受,還俗歸家,何況我們這些小孩子,沒有智慧的人呢?請佛慈悲,允許我們也還俗回家,希望能夠免除將來的罪報,不要遭受痛苦災難。
佛告訴羅侯羅說:你因為畏懼自己的罪業而想回家,希望能夠免除苦報,是沒有這個道理的。比如有兩個人同時缺少飲食,飢餓難耐。忽然遇到好客的主人,招待他們甜美肥膩的食物。這兩個人由於飢餓而進食過多。但是這兩個人一個有智慧,一個沒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自知飲食過度,身體沉重,嗝逆頻繁,難以消化,有可能導致身體的疾患。於是前往就醫,虛心誠意,作禮求救,請其解除病痛。於是醫生給予對症之葯,服下后將腹內的積存的食物全部吐了出來,並讓其以火暖身,起居有節,禁止勞神費力。這個人因此而免於痛苦,終於能夠得享天年,身體康健。
而沒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自己吃的過多,以為身體的不適是鬼神所致,於是花費錢財,殺生祭祀鬼神,希望能夠保佑自己的生命,卻是白費功夫。腹中所積存的宿食,引發風氣,絞轉筋脈,心痛發作而亡。墮落致地獄當中,受苦無盡。這都是因為沒有智慧的緣故。
佛又說:你羅侯羅,因為害怕自己的罪業而還俗歸家,就如同沒有智慧的愚痴之人。人求福德,脫離罪報,應該謙虛勤懇,向明師請教,修習智慧,懺悔罪業,改往修來。這樣漸漸智慧成就,消滅眾罪。就如同我從前所講:日光的威力能夠除滅黑暗。人修習智慧也是這樣。因為你從前種下善根的因緣,能夠遇到佛法,舍利弗等比丘,就如同醫生一樣能夠救助病苦,使人保住生命。你怎麼會捨棄光明而趣入黑暗呢?
羅侯羅問道:世尊,諸佛的智慧猶如大海一樣,而我的心卻像毫髮的末端。怎麼能夠領會如來的智慧呢?
佛說:天降大雨,每一個雨滴都互不相干,十分微小,卻能盛滿很大的器皿。修學智慧也是一樣,從微小開始,最後總會盛滿很大的器皿。不僅盛滿一件,還會盛滿多件,這樣逐漸增加,可以盛滿無數的器皿。這就是自利利人。能夠自利利人就是大士,像我一般。羅侯羅聽了佛的教導,恍然明了,不再憂慮。應按照世尊的教誨,奉行不二,不會再有懷疑了。(完) (摘自《未曾有因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