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改變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或者幫孩子建立一些良好的習慣,這個時候採用一些物資的獎勵,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把這種物資的獎勵泛濫用於各個方面,我覺得孩子慢慢就會養成一種「你沒獎勵,我就不做」這個壞毛病,這時候採用物資獎勵這種方式是不恰當的。
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的年齡段,她能夠聽指令去做事情了,她玩完的玩具自己去收拾,從哪裡拿的就要放回哪裡。這是孩子必須要養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時間長了不建議再進行物資獎勵,要講道理。剛開始的時候使用物資獎勵是很不錯的,但是當孩子已經掌握了這個方法,而她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你還是依然用物資獎勵這種方法。那麼這個物資獎勵就沒有意義了,而且會慢慢讓孩子養成一種沒有物資獎勵就不去做這種壞習慣。
這個時候媽媽就要把物資獎勵這個方法收起來,跟孩子講道理。通過用講道理的方法讓她知道做事情要有手尾,要學會收拾東西,這是你必須要去做的,不是獎勵才去做的,要給孩子講清楚道理。所以物質獎勵把握好那個度還是很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對孩子誇獎太多也是不好的,這樣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很虛榮。當有人批評他不認同他的時候,他情緒馬上就會出來,覺得你就是批評我。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宋儆老師表示,如何讓孩子成為自信的一個人呢,首先要注意,我們不能泛泛地誇孩子,而是根據孩子做的具體事情誇他,然後再上升到品質,這樣誇孩子才是有證據的,有事實的,不是浮誇的,不是很籠統的。比如孩子在畫畫,很認真很細心,這時候就可以誇孩子,如果單純地說你真好,你真棒,那好在哪裡?棒在哪裡呢?所以要先把事實說出來,再誇孩子,這樣孩子就不會虛榮,不會驕傲,不會自大。所以表揚孩子、稱讚孩子是很重要的,是孩子自信心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