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被直接觀測到了。來自十三億光年之外的雙黑洞共振,觸發了美國那兩台激光干涉儀器的鳴響;而關於這次鳴響的新聞,更撩動了無數國人想要把自己裝扮成「科學文青」的玻璃心。微博圈和朋友圈裡一夜之間多出了許多發去賀電及抒發情懷的「科學家」——無論你是否真的知道「引力波」是個什麼玩意,反正那就是時下最熱的話題。

原本,這是科學圈的事情,似乎與易學界沒半毛錢關係。可就在前日,中國科學院也不甘示弱地公布了我們國家的宇宙空間引力波探測研究計劃——「空間太極計劃」。中科院的相關專家在新聞發布會上還解釋了為何要用「太極」作為名稱:「太極」在傳統文化中代表著中國人的宇宙觀,雙星和雙黑洞的融合也有太極之象。以「太極」命名空間引力波計劃,寓意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別的不說,「太極」一詞出自《易經》,這與易學界的關係就大了。當某些人在冷嘲熱諷,認為易學界乃至宗教界人士對科學成就的歡呼雀躍是一種深度YY的時候,許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依然在找尋並印證著現代科學理論與傳統周易數理的契合點。
《易經》出自遠古,其本身非常簡潔,非常樸素,簡潔樸素得讓人難以簡單地理解其中深意,同時也簡潔樸素得讓不同領域的人都能依附著其中的理論按需發揮。「太極」一詞套用在現代宇宙學說中,即是宇宙原初大爆炸之前的那個狀態——混沌一片,陰陽未分。周易哲學,說到底只有兩個內容:「陰陽」與「變易」;而現代物理學界的探索,說到底也只有兩個根本任務:探索宇宙各類物質的有無及運動的規律。可以說,物理學發展的極致與哲學發展的極致是互通的。
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是以德國數理哲學家萊布尼茲對二進位數學的發現為基礎的。有人說二進位的發現源於《易經》的陰陽學說,那當然是不靠譜的。因為二進位數學除了「0」和「1」之外,還需要配套的進位法則及運演演算法則。但可以確定的史實是,在萊布尼茨發現了二進位之後,法國漢學大師白晉曾向其介紹了中國的《易經》及陰陽學說。萊布尼茨由此發現,陰陽學說及八卦系統完全能用二進位來進行相互印證及解釋。萊布尼茨更因接觸到《易經》而確信「0」和「1」(也就是「陰」和「陽」)包含著神奇的創世哲學。

奠定現代量子力學基礎的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在接受丹麥皇家騎士勳章之時,曾親自設計自己的族徽。而族徽正中央的圖案,竟然就是中國的「太極圖」。因為他從太極陰陽的相互作用中受到了啟示,提出了著名的「互補原理」——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而二象性是互斥而互補、互協的。物質的波動性即「陰」,物質的粒子性即「陽」。這絕非穿鑿附會,事實如此。
愛因斯坦在闡述自己的宗教觀念時曾提到,未來的宗教將會是一種超越人格神,具有宇宙觀念的宗教。他更強調道:當科學家登上一座高山後,卻發現神學家早就坐在那裡了。事實上,超越人格神的信仰,在《易經》及《道德經》中早有提及。這個被稱為「天」或者「道」的宇宙本源,既生化了宇宙萬物,同時也支配著整個宇宙循環往複、成住壞空的規律。愛因斯坦一百年前對「引力波」的預言,以「四維空間」理論為基礎之一(三維空間+時間)。而懂得運用周易理論作預測之用的朋友也會發現,事實上周易預測也是「四維」的——必須考慮時間的因素。「引力波」的發現及探測,有機會為我們還原並證實了宇宙原初的那次大爆炸的存在。同樣地,那也將能還原「太極生兩儀」的景象。
從《易經》中獲得靈感而取得非凡成就的科學家又何止這些?但許多國人至今仍將與易學相關的傳統學術當做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而已。提起《易經》,腦海中浮現的不過是街邊擺攤算卦的江湖術士,何其悲哀。
習大大在黨內提到的「三個自信」,事實上是植根於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其既會如此強調「自信」,自然是因為現在的國人缺乏「自信」。我們祖宗留下的自家珍寶無數,但卻每每都要等西方世界從另一個角度印證,才能半信半疑地發現自家珍寶的價值所在,何其可笑?
當然,我們也非常期望祖國的科技水平能夠不斷進步。當未來一次又一次的科技「引力波」喜訊傳來的時候,也正是《易經》研究者及傳統國學追隨者堅定信念、揚眉吐氣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