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兒園以後,孩子的世界里出現了很多規則,這是孩子學習社會規則必須經歷的。有好多孩子在這個時期會不想去幼兒園,家長也會變得手足無措。這時候採取小熊不想上幼兒園的故事進行教育也許會很有效:森林裡有一隻小熊,他想永遠都是周末!因為那樣他就不用去上幼兒園了。於是他歷經千山萬水找到了太陽公公,和太陽公公說好了,把他一個人的時間定格在周末。於是他天天在家陪著媽媽玩耍,過得十分開心。可是有一天他發現森林裡的其他小動物都長大了,而自己卻還是長不大。其他小動物都結交了好多的好朋友,而自己只能陪著媽媽。其他小動物會的東西越來越多,而自己會的東西卻一直不會增加。於是他又去找太陽公公調回了時間重新去上幼兒園,自己也獲得了技能和友誼。
那麼,故事對孩子有何意義呢?

首先,故事性教育是符合孩子年齡發展的。
在上幼兒園時期,孩子總會繪聲繪色的描繪一些自己的幻想,比如「什麼外星人攻擊地球,海底世界,動物大戰鬥等等」,這個時期孩子的故事性正在發展,他們想要天天聽童話故事,往往會有將童話故事和現實混淆的現象出現。所以以故事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引導往往是非常有效和更容易取得孩子信任的。
其次,故事性教育會更容易讓孩子明白家長的意圖,達到親子間有效溝通的目的。
大人們對孩子的引導方式大多是換位思考、嚴厲說教或是以身教學,這些方法有一個前提是把孩子當做大人去對待,認為孩子有了和大人一樣的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可事實上,家長說的一些大道理孩子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換位思考是學齡前的孩子很難辦到的。而故事性教育是結合了孩子平時熟悉場景(森林、動物世界)、人物(熊大、熊二等動畫片的角色)和童話式的語言交流方式的教育。這種教育會讓孩子和家長的溝通變得十分順暢有效。我們說孩子的能力其實非常大,他們有自己選擇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只要你將孩子的問題清清楚楚的講給孩子,讓他們知道利弊,他們會去選擇最有利的方法。
最後,家長要切忌一點,故事性教育的目的重在心理引導而不是成績提升。
家長運用故事性教育孩子往往會收到奇效,這時候好多家長會不自覺的想要引導孩子提高成績,此時故事性的效果也就終結了。所以家長在教育中要始終多一些包容和愛,少一些功利在裡面。

總之,將故事和教育結合是一種比較新型的教育方式,家長們不妨去試一試。我相信在童話中長大的孩子會更加美麗,純真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