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我很小,但我也有被關注的權力

作者:西雅圖夜未眠  於 2015-12-7 10: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子女教育

 當孩子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你會怎麼做?

  「哇——————!!!!」

  無論因為什麼原因,每當家裡的孩子爆發出哭聲,就像是一道紅色的警報,劃破寧靜的夜空。媽媽的按鈕彷彿瞬間被激發,溫度從37度急升到爆表的臨界點。

  每當我們頂著變成十倍大的頭,看著這個藏著巨大嘶吼能量的小人兒的時候,總是難免有一種無力感,就像慌忙上陣的消防員,面對熊熊大火……

  「就算是著火,也有消防栓可以用,現在的我,到底要用什麼東西能堵住他的嘴呀?」

  

  硬著頭皮上陣,我們慣用的有以下幾種辦法:

  

  

  轉移注意力

  批評

  漠視

  ……

  至於效果么……我們來看看在我家剛剛發生的一幕:

  我正在書房看書,剛才還充滿嬉笑的客廳,突然傳來小樹撕心裂肺的哭聲。

  「跟你說了小孩不能玩插銷,你非要動!看以後電著你怎麼辦!」這是姥爺的聲音,顯然,剛才的「戰爭」是姥爺帶著小樹一起玩的時候爆發的。

  「哇——————!!!!」

  小樹哭的更厲害了。

  「沒事沒事,小樹不哭了哈!小樹最乖了,乖孩子都不哭的。」這是老公的聲音。正在做飯的樹爸湊過去,試圖通過「戴高帽」讓小樹以此「自律」。不過一歲半的小樹才不吃這一套,什麼乖不乖的,我就要玩插銷!

  小樹爆發出更大的哭聲,一口氣倒了好久都沒上來。

  「小樹小樹,來來,你看這個小汽車真好看啊!還能轉圈呢是不是,這是誰給買的呀?」這是我媽媽的聲音,姥姥肯定心疼外孫了,趕緊拿了個玩具分散注意力。

  「哇——————!!!!」

  哭聲不但沒有停止,而且伴隨著有東西掉在地上的聲音。

  「哎,這孩子怎麼回事,為什麼扔玩具啊!這是姥爺給新買的汽車!」樹爸又出馬了,全然忘了一分鐘之前,他對小樹的評價還是「乖孩子」。

  「再扔,以後不給你買玩具了!」姥爺在旁邊添油加醋。

  

  我坐不住了,打開門走到客廳。

  小樹哭得臉紅脖子粗,被三個大人圍住。

  姥爺坐在旁邊手足無措。爸爸虎視眈眈準備阻止小樹再扔玩具。而姥姥,正在反覆的把紅色的小汽車往小樹的手裡塞。

  小樹一見到我,一邊哭,一邊用小手指著姥爺,還不會說話的他,在用這種方式跟我「告狀」。

  「小樹想玩插銷是么?」我抱住小樹說。

  小樹奇迹般的停了哭聲,撇撇嘴,委屈的看著我。

  「媽媽知道小樹特別想玩插銷,姥爺不讓玩,是不是?」我用手摩挲著小樹的後背,帶著同情的語氣跟他說。

  小樹抽噎著,淚眼朦朧的看向姥爺。

  「小樹想玩插銷,姥爺不讓小樹玩插銷,小樹特別難過,是不是?」

  小樹低頭,用他軟軟的頭髮蹭我的下巴,往我身上靠。

  我就勢摟住他,緊緊的抱著他說:「媽媽知道小樹沒玩成插銷特別難過,媽媽看見了。可是姥爺也是為了小樹好呀,因為那個插銷有電,很危險的,以後小樹都不玩插銷了,好不好?」我捧著小樹的臉問他。

  小樹看著我,很鄭重的舉起小手搖了搖,代表「不玩了」。

  媽媽走過來,拿著一個削好的蘋果,「來,小樹,吃大蘋果!」

  小樹把臉笑成一個紅蘋果,上面還掛著鼻涕眼淚。

  我很低調的站起來,離開。

  心裡的得意不敢讓任何人看出來。

  

  我並不打算教育他們,「別分散注意力,別否定孩子的情緒,說出他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我知道那沒什麼用。也許他們以後還是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對待小樹的情緒,沒關係,至少我知道應該怎麼做。

  但是,我偷偷回來寫這篇文章。

  我希望你們也知道,當孩子的需求沒得到滿足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

  事實上,未必只有滿足孩子的需求,才能讓他止住哭聲

  先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自己在切菜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割傷了。雖然傷口不是很深,但是自己嚇了一跳,腿都軟了,而且傷口還挺疼。你把流血的手伸到老公面前,「你看!」

  這時候,老公可能有以下幾種反應,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

  反應一

  「哎呀,別凈整這個,我剛才看見了,切了一下不是么?這不是還連著呢沒斷嗎?你們女人就是嬌氣,趕快做飯吧。都7點了!孩子餓著呢!」

  ——你心裡什麼感受?有沒有想撲上去把他的手摺斷的衝動?最淑女的表現,也得是把動靜整的更大一點,以證明自己「真的很疼」,並不是「嬌氣」吧?

  反應二

  「你看看你看看,我跟你說切菜的時候當心點吧,大近視眼還不帶眼鏡。早晚得切著!」

  ——「早晚切著『你』!要不你來做飯!我受傷了,你還說風涼話教訓我,老娘不幹了!」

  反應三

  「哎呦,流血啦!我老婆是女英雄,輕傷不下火線,帶傷堅持做飯!佩服!」

  ——「雖然是被誇,怎麼心裡這麼不是滋味呢?輕傷不下火線?這是誇我呢,還是想讓我接著做飯啊?」

  反應四

  「哎,怎麼搞的呀!正好我剛買了你愛吃的草莓,來,吃幾個!」

  ——「吃草莓沒問題,但是咱們說的不是手的事么?你倒是先安慰安慰我的手呀。你當我是小孩呢,拿草莓打發我! 」

  果然是「人言可畏」啊,上面的那些回應方式,不但讓我們手上的傷沒有得到安慰,而且心裡也開始流血。

  本來只是切菜傷了手,但是眼看著一場家庭大戰也在空氣中醞釀了。

  

  那麼,如果對方是這樣反應的呢:

  「哎呦,切手啦,看你的樣子,真的挺疼的是吧,還流了血。你當時一定嚇一跳吧?幸好傷口不深。趕快歇一會吧!」

  你的感受怎麼樣呢?是不是句句說到心坎里?

  擦擦手,撒個嬌,抬頭看看錶,趕快回到廚房,有沒有?——輕傷不下火線的女戰士么!

  手受傷了,這個事實沒有改變,但是對方的態度,卻能改變接下來整件事情的發展。

  就像在小樹的那個例子中,不讓他玩插銷的事實沒有變,但是當他的需求和難過被看到的時候,他就不再像充滿的氣球一樣容易爆掉了。

  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我們在有情緒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讓對方看到我們的感受,理解我們的感受,接納我們的感受。這就夠了。當我們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納,手受傷了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是被愛,被理解的。我們是安全的。

  其實,我們跟孩子一樣,因為我們曾經也是孩子。我們要的,也不過如此。

  但是,我們已經是幾十歲的孩子,我們幾乎忘記了,作為一個幾歲孩子的時候,我們要的是什麼。

  

  我們因為不想聽到孩子的哭聲,不知道怎麼面對「不能玩插銷」這個事情,我們想讓這個事情趕快過去,所以我們用的通常是小樹的爸爸姥姥姥爺的那幾招:

  講道理,淡化,表揚,轉移注意力。

  而孩子的感受,無一例外的,都是「不被理解,不被看到,不被接納」。他覺得大人不能明白他內心的渴望,他心裡的不開心,他覺得每個人都在阻止他,忽略他的需求。他覺得所有的感受,都被否定了……

  這個還不會說話的小可憐,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大聲的哭,並且扔掉姥姥遞過來的小汽車。

  於是,大人們終於找到了更有理由說教的目標:

  你怎麼能扔玩具呢,你不尊重姥姥。

  孩子沒有被接受的難過,從看不見的情緒,演變為看得見的「扔汽車」的動作。大人們也終於從無計可施,演變為對於一個看得見的「錯誤行為」的理直氣壯的批評。

  事實上,到底是誰不尊重誰呢?

  

  不允許孩子玩插銷,難道連孩子為此感到難過都不允許么?

  當孩子正在興緻勃勃探索世界的時候,忽然伸過來一隻手,不由分說的搶走剛剛發現的玩具。我們期待的孩子的反應是什麼?

  興高采烈?

  若無其事?

  充滿歉意?

  ……

  這正常么?

  

  孩子都是活在當下的。我們只要接納他的想法和情緒就好。

  當他知道媽媽看到了自己的難過,媽媽理解自己的難過。他確認了媽媽對自己的愛,就不會再執著於插座,或者任何眼前的困難。當他知道事實無法改變,而情緒又能得到很好的紓解。很快,他就會去開發其他更好玩的事兒去了。

  情緒是一種能量,當它能夠流動,它能來,也能走。但是如果被禁止表達,情緒就會在那個當下被堵住,積聚起來,等待再次被觸動的時候,噴薄而出。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成年之後,有時候別人一個不經意的語言,行為,會大大的觸動到我們,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爆發出巨大的情緒的能量,而不小心「放上最後一根稻草」的對方,只能錯愕的看著我們發飆:

  「不——,不至於吧?我說什麼了?」

  那一刻,我們只是回到不被允許繼續哭下去的,傷心的小時候。

  當孩子有情緒,或者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其實非常簡單——看到他的需求,說出他的心裡話。

  你做得到么?

  如果你做不到,又是什麼在阻止你呢?

  這值得好好思考。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0: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