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對父親來說,父親拿什麼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風度。
父親必須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一種質量,在什麼時候表現風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別人犯錯誤的時候,父親如何表現風度,這是帶給孩子內心的一種力量,也是帶給孩子的一個空間。

控制情緒是做父母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
母親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意義更為重要。媽媽的性格與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媽媽性格溫和,孩子性情也趨於平和,內心世界穩定;媽媽如果性格暴躁、喜怒無常,孩子也心浮氣躁,遇事情緒化,做事容易諸多不成。

1.媽媽要學的第一個字是「虛」
很多媽媽很精明,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問題,而且忍不住很快就要指出來,這不是母親的內涵。在看到自己孩子優缺點的時候,做母親的都不要立即就反應出來。為什麼不要動,因為孩子需要空間去自己成長,母親隨意而過多的評價,往往使孩子喪失內在的動力,而更多在意母親的反應。
有的家長很納悶,孩子在別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媽媽就變了另一個人似的,變得急躁又不可理解。為什麼這樣,可能就是這個「虛」沒做好。做不到不露聲色、不能夠虛下來的母親,無法給孩子的情緒提供一個空間。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母親情緒的包容,要麼變得謹小慎微,要麼對抗性強,親子關係難以順暢。

2.媽媽要學的第二個字是:「弱」
母親在孩子面前要學會示「弱」。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媽媽一直強勢的狀態里一點點削弱。能夠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親,實際上是通過示弱實現對孩子的托舉,孩子的內心會因此逐漸自信而堅強。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就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凡是對孩子一直強勢的父母,實際上是在壓制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3.媽媽要學的第三個字是:「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個母親真正的教育力量在於「柔和」。你會發現,越柔和的母親,有時候帶動孩子的能力越強,越是扯著嗓門整天對孩子叫嚷的母親,則往往難以勝任真正引導和帶動孩子的重擔。
每位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但是,家長的心態應該放在哪?請千萬不要急著報班、著急找家教、著急找一些方法層面的東西來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
家庭教育重在養,而非在教。我們需要特別解讀以下兩個字:一是心,二是情。教育需要有情有禮,這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必須遵守的原則。教無定法,對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以及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的方法肯定是不同的。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原則需要注意,那就是要有情有禮,情在禮的前面。

家庭教育的空間一定要留給孩子
家庭教育要想做好,應該下功夫做的事在兩頭,一頭是父親,一頭是母親,中間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長都是在蜿蜒曲折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空間要留給孩子,不要管它。

有的家長說,你讓我放就不管了嗎?讓你放不是不管,讓你站到你的角色裡面。要對孩子的情緒做養護,而不是對孩子的行為層面的東西過多地參與。過多的參與等於我們不知不覺、兢兢業業在犯錯誤。
家長的教育能量釋放出來,足以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
當一個人對學習失去熱情之後,再好的智商也談不上很好的發揮。有的家長說孩子表現不好,不好好學習。事實上,「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學」。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內視,《大學》里講「正心、然後誠意」,正誰的心?正家長的心,然後再正孩子的心。
其實,氣質決定了孩子的學習差異,孩子的氣質就是父母的狀態慢慢內化給他們的一種氣質,就像我們的職業習慣一樣。如果一個家長的內心永遠是冷漠、浮躁的狀態,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樣彈回來了,孩子也一樣。父母的情緒孕育著孩子學習的情緒與氣質。

今天很多孩子不是才能上的欠缺,而是愛的不足,義的模糊。家長是孩子愛和義最大的啟蒙者,如果你們這一塊的啟蒙力量失去了,對孩子才能上的表現肯定是一個遺憾。
所有的父母都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家庭文化培養出來的孩子的氣質是不同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幟,教育做到最高點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說話孩子內心就被我們感化了,同時產生另外一種生命力。
家長自身對教育素質的修養和提升,僅僅是實現家庭教育功能的開始。孩子們內心的邏輯,和我們成人之間內心遵守的邏輯思維是不一樣的、是有衝突的。但是他們的這種邏輯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們去開發、面對、指導。我們要反問的是:我們的教育儲備夠不夠,我們的家庭教育能量夠不夠,我們的教育修養夠不夠。
「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
請記住,作為一名母親,保證自己情緒的平和,這是您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