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歷史 請善待抗戰老兵
——讀顧曉軍《爺們》后的感慨
時間過得真快,2014年的馬年春節,伴隨著鞭炮聲與祝福到來了。又一個甲午年,有好事者重提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海戰。加之去年日本首相安培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關係重回冰點,雙方在媒體上口水仗連連,相互指責。讓人對甲午之年浮想翩翩,戰爭字眼頻現。
說到戰爭,很自然的讓人聯想到軍人。在無數的影視、紀實、小說等作品中,軍人,被塑造為保家衛國的角色。「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句話更是深入人心。然而,給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顧曉軍先生在其作品《爺們》中描述的人物。有關戰爭題材的小說,顧曉軍先生寫過很多,像《傷兵敢死隊》、《乞兒敢死隊》、《我是中國遠征軍》 等等,但,我確獨鍾情於《爺們》,它秉持一貫的「顧氏風格」,言簡意賅,卻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印象令人久久難忘。
文章主要通過「爺們」這個人物的自述,將內容一一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通過其講述,將我們重新帶回那個遙遠而又陌生的戰爭年代。「強渡汝河、挺進大別山……淮海大戰、席捲大西南……」,文中「「這情景,俺們司令員發話了:『俺們上!拼剩一個團,俺當團長;拼剩一個連,俺就當連長。』」」更是讓人看的熱血沸騰。
內戰過後,轉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子彈打的凍土直冒白煙……」、「那狹長的地帶上,俺爺們用血肉之軀,抵擋著機械化、抵擋著鋼鐵洪流……」、「俺爺們,硬是把美國佬趕回到『三八』線南邊去;硬是死死地釘住那幫強盜,不讓他們動彈!」」。我們分明看到一個個錚錚鐵骨的熱血男兒……那種熱血、那種殘酷的環境,不是我們能在當下戰爭遊戲里模擬的到的。他們才是值得我們敬仰的英雄,鐵血男兒。
然而,文章並沒有就此嘎然而止,讓我們去膜拜英雄。「爺們」也並沒有佩戴著軍功章、大紅花,在眾人夾道歡迎中「衣錦還鄉」,而是在美國佬的毒氣彈中被俘虜了,在巨濟島上忍受著非人的折磨。轉而遭受被逼著去台灣的折磨,「爺們」仍然咬著牙,忍受著酷刑。最終回到了祖國……在那個年代,受到人們頂禮膜拜的是英雄,而戰俘又有什麼資格去受人敬仰膜拜呢?何況是美帝的戰俘,不遭受白眼、唾棄就已經不錯了。「爺們」選擇了流浪,願意用自己的一生去證明自己的清白,證明自己是條漢子,是個爺們。流轉在各個大城市,撿破爛、易拉罐、舊報紙等等來維持生活,拒絕乞討、去偷。時常回去偷偷看看家裡人,「「俺,就看看他們;而後,去俺老婆墳上,燒點紙、賠個不是。唉,這輩子,苦了她了……」」通過表述,一個鐵血柔情,有血有肉尊嚴十足的爺們,活生生的站在我們面前了。然而,「爺們」又是孤單的,陪伴他的只有一個小精靈,也只有小精靈這麼一個「聽眾」。
當結尾,秋末,「雨停,皎潔的月光照在……照進橋涵洞里、照在爺們的身上、照著他那張布滿滄桑的臉。」時,一腔隨其講述戰爭而沸騰的熱血,逐漸冷卻,心裏面卻透著絲絲涼意,有種兔死狗烹的悲壯感。「死去,並不可怕。活著,確是很艱辛」,也許這正是作者想為我們展示的吧。奮勇殺敵戰死沙場,終究會受到後來人的膜拜,即使是無名者也會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每逢節日受到人們的祭拜。而活著卻是艱難的,尤其當英雄的光環隨著戰爭的遠去而逐漸消失,當英雄逐漸過著平凡生活老去,還有誰記得呢?何況一個被俘的士兵呢?這也是我為什麼獨獨鍾情這篇文章的原因所在,作品本身真實的反映了當下很多抗戰老兵的生活。
當下,互聯網媒體上有很多抗戰老兵的信息以及專題。當年,那些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奮勇殺敵的抗戰老兵們,存活於世上的早已是耄耋的老人了。因為政治因素以及其他情況,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待遇。很多人老無所依、家人的不解,生活貧困。僅僅依靠那些民間慈善機構的幫助來維持生活。相比較物質上的匱乏,肉體傷病的折磨,其精神上更是飽受折磨……
請善待那些抗戰老兵吧,拋開政治枷鎖,不管是哪一段戰爭,也不管政治派別,請公正的落實好抗戰老兵的待遇問題,讓他們精神上得到慰藉。同時,也希望我們的政黨能夠正視歷史,當我們的政黨在一味的指責一衣帶水的近鄰參拜靖國神社時;當我們的政黨指責對方篡改歷史時;當我們的政黨口口聲聲指責對方忘記歷史時;當我們的政黨憤怒的指責對方面對真相拒不承認錯誤時……面對這種種的指責,我們的政黨有自我反思過么?有正視過我們自己的歷史么?做的都很正確么?為何與別國的領土政治都能順利的解決,而與日本方面的卻卡殼了呢?讓人很是質疑,那小小的釣魚島更像是為了宣洩民族情緒,轉移民眾聚焦的工具,在需要的時候祭出。
正視歷史,是執政黨良知的體現,也會讓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相信,這也是抗戰老兵們所希望看到的,他們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目的,不就是希望能夠生活在「公正第一、民權至上、自由永恆」的民主社會中么?
新的甲午年,祝福那些英勇的抗戰老兵們都能安享晚年。你們是真正的爺們!
東來 2014-02-02 草稿
2014-02-12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