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如何對男子使用敬稱

作者:haomeili  於 2016-1-25 14: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如何

如何對陌生男性使用敬稱,各時、各地規矩不同,但總的說來,跳不出以下幾類:

不會犯錯的「哥」和「老師」

遇到有些身份的前輩,大可以把對方拉入自個兒家譜,喚作親戚,比如「大爺(ye)」、「大哥」、「叔」、「伯伯」(不少地方念bāibai),西北地區習慣叫「大大」。

大多數年長男子都樂於接受這樣的稱謂,只是在京津和山東一些地方,「大哥」並非最妥帖的叫法,姚雪垠的小說《差半車麥秸》里,參加游擊隊的農民管革命同志叫二哥,「山東人叫人二哥是尊稱」。

用稱呼把對方拉入親族,是尊敬的表示。《射鵰英雄傳》中,郭靖起初稱歐陽鋒「歐陽伯伯」,叫歐陽克「大哥」,後來結下血仇,才改口喊「老毒物」為「歐陽先生」。

也有長者不看重輩分,「前輩」和「老伯」都不得黃藥師歡心,只有「黃島主」才行,島主說明了他地產開發者的身份,他在意這個。

假裝親戚時要躲開大舅哥和小舅子。《鹿鼎記》里,天地會英雄和沐王府好漢一塊兒出門,遭遇神龍教盤查,天地會的徐天川主動自稱「小舅子」,敬稱沐王府的朋友為「姐夫」——這種做法禮貌得體,叫別人大舅子、小舅子有佔人便宜的意味(意思是:我把你姐妹給佔了)。

如果你從事的是保險、信用卡銷售或者地產中介的職業,對60歲以下男性客戶,大可一律叫「哥」。

另一個「萬能」稱謂是「老師」,有禮又不失敬重,做小伏低的姿態帶著提前避險的客套。去陌生地方問路時,不管對方是長衫先生還是鄉野村夫,都不妨先喚一聲「老師」,表明自己請教的來意。何老師、小P老師、康永老師、金星老師……對方往往也很受用。

抬舉對方的職業成就

「先生」一度是對讀書人的敬稱,在文化界,能被叫一聲「先生」的多是德高望重的前輩,不論男女,比如「冰心先生」、「楊絳先生」。這樣稱呼說書、算卦、唱曲的藝人,則有抬舉對方學識的意味。

一些稱呼自帶抬舉功能,生意人見面互稱「某總」和「老闆」,就是互相長臉。不少有社會地位的職業還可以直接轉成稱謂,比如醫生、律師。職位也有同樣的功能,只是需注意去掉一個「副」字,副主編直接叫主編,副主席直接叫主席。

某人成了家也能拿來捧,北京稱呼中的「大爺(yé)」,表達的是對他人解鎖已婚成就的讚許。電影《梅蘭芳》里,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稱呼「梅大爺」時,黎明強調說,是「大爺大奶奶的大爺」,不是「老大爺」的大爺。

稱謂的變遷

「同志」是革命稱謂,到了1960年代,出身不好或者有歷史問題的人,就不再是「同志」。

同樣有意識形態的還有「先生」,這個詞一度因為飽含小資腔調受到排斥,圍繞它的使用還形成了一套「政治正確」的慣式:在國內,只有著名學者、民主黨派或者非黨派要員才能稱「先生」。對外國人,社會主義國家和共產黨的領導人是「同志」,對華親善者可以享用「先生」,資本主義國家和政黨(修正主義也在此列)的來客沒有稱謂,直呼其名。1956年新加坡時任首席部長馬歇爾訪華,《光明日報》社論中稱他為「先生」;而同年挪威共產黨主席洛夫林訪華,《人民日報》報道中出現的是「同志」,《人民日報》還有個著名的標題:《赫魯曉夫死了》。

1960年代末開始,工宣隊進駐各單位,人們追隨工廠的習慣,一律互稱「師傅」,甚至有了「解放軍師傅」這樣的嫁接用法。

「師傅」最早是對手藝人或練家子的敬稱,代表對職業能力的肯定(能收徒),拉車的搓澡的,都可以是師傅。師傅也可以是出家人,比如《昊天塔》里,「俺出家的人……休把這許多槍刀,嚇殺了俺老師傅。」

和「同志」一樣,「師傅」也不分男女,被刻意淡化了性別色彩,適合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有的老人仍然管二十來歲的女售票員叫師傅,而現在,一名男性被喚作師傅,就可能意味著他乾的是力氣粗活、社會地位比較低,而且往往上了歲數。

新式敬稱已經簡潔到只剩下性別,「男士」、「女士」、「哥」、「姐」。很多店家見著男性一律稱「帥哥」,不管相貌砢不砢磣。

電商的崛起解決了開口時言不由衷的苦惱,一個大寫的,跨越性別、種族、年齡的稱呼出現了:親。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5 09: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