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春畢業於東北師大,這是一所一類大學,但是在此前的人生規劃中,楊永春是打算考北大的。「我從小就愛爭強好勝,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老師給我的數學卷子批錯了,扣了我0.5分,其實我那道題答對了。我去找老師讓她把分數給我改過來,老師說:就算扣了這0.5分你也是年級第一名啊。我說那不一樣。」之後楊永春的老師找她的媽媽談了一次話,說這個孩子現在這麼看重成敗,以後到社會上不可能避免地會遇到挫折……從那以後,媽媽刻意地讓楊永春不那麼專註於文化課的學習,讓她去參加體育運動,之後她經常去參加越野賽,還在學校里參加了足球隊。
一直到高二,楊永青的數學都經常得滿分。高二那一年,楊永春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轉變。他們換了一個數學老師,這個老師在外面辦班,上課的時候講課不太認真,經常講錯,好多同學就課下花錢報他的補習班。凡是花錢找老師補課的,考試的時候老師會給這些學生透露考題。楊永春就帶領好多同學罷課,在數學課上干別的。「那段時間我一眼都不看數學書,我討厭一個東西就討厭到底。」後來學校了解了情況,把那個老師開除了,可是此時楊永青也快上高三了。
這場變故讓楊永春的數學成績一落千丈,也讓她從此開始逃避數學。「高考的時候我想挑一個不用學數學的專業,可是我是理科生,所以可選擇的餘地很小。我發現傳媒這個專業不用學數學,就報考了東北師大的傳媒專業。」
大學里的楊永春是個活躍分子,從小學到高中她一直當班長,上大學以後她當上了年級長,整個年級的學生都歸她管。她還是學校記者站的記者,影像協會的會長,幾乎每天都要開會,每周都要參加活動。她為了躲避數學而報考的專業,她也非常喜歡。大二的時候老師開始讓學生們拍攝短片,楊永春第一次做短片作業是在冬天,東北的冬天,零下二十幾度,她凍得拿攝像機的手都不能回彎兒了。「好多同學覺得拍片特別枯燥,但是我就覺得特別有意思,老師布置的每一個作業我都特別用心地去完成。」她說。
楊永春還拍過一個驚悚片,讓同寢室的人給她當演員。她找了四十多部電影,從這些電影里把音效扒下來。學校晚上11點熄燈,楊永春晚上想做片子,就跟學校借了一個廢棄的倉庫,帶著她的筆記本電腦去在倉庫里做剪輯。「我戴著耳機剪片子,一摘耳機都能聽見走廊盡頭的滴水聲,嚇得我不敢去衛生間。」這部短片後來被老師當成了範本,她的老師說,未來學院里如果能出來一個導演,這個人就是楊永春。「但是當時我跟老師說,其實我沒想過要當導演,我就是想把作業拍好。」
楊永春念大三那一年,吉林省電視台在省內進行招聘,她順利地考進了省電視台。大四這一年,楊永春都沒有上課,一直在電視台上班。「我的學分在大三那年都修完了,畢業是沒有問題的。」楊永春在省台做了一檔娛樂化的新聞節目,電視台的工作很忙,她幾乎是住在電視台的。那一檔節目從無到有,整個過程楊永春都參與其中,一個人身兼數職。「寫主持人的串詞,做後期包裝,做片頭片尾的模板,連演播室的背景板都是我去建材市場買回來的。」這檔節目推出后收視率進了全省的前三名,因為經常出鏡,楊永春在當地也小有名氣了,經常被觀眾認出來。在很多人眼裡,楊永春是幸運的,畢竟人還沒有畢業,就進了省級電視台,對於一個學傳媒的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不錯的平台。
大四畢業的時候,楊永春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覺得驚訝的決定,她要辭掉省電視台的工作,到北京電影學院進修導演專業。楊永春說因為她是雙子座,AB血型,她喜歡追求新鮮的東西,喜歡體驗不同的人生,電視台的工作日復一日,太重複了,她覺得做導演更適合自己。「臨走的時候台長說希望我學成以後回去,但是我知道我真的就回不去了。在我離開的這10年裡,我們製片人每年都送我禮物,我在北京搬過很多次家,他都沒有間斷過。」
「當年離開電視台,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覺得自己不適合電視台的工作。電視是快餐,但是我喜歡把東西做得很細,做細的東西就很費時間,電視節目是當天就要播出的。組裡的老師說我:你做這麼細,觀眾根本品不出來。」從那時候開始,導演夢開始在楊永春的心裡滋生。
性格決定命運這話一點兒不假,如果楊永春不是事事喜歡較真兒,喜歡把事情做得完美,她可能就留在了電視台。喜歡新鮮的東西,又喜歡拍片子,喜歡琢磨片子,這些性格和做事方式都把楊永春往導演這個方向上推,而偏偏她又是一個行動力很強的人。
成功的人往往是能夠捨棄一些東西的人,看似簡單,其實做起來有一定難度。
從電影學院的導演進修班畢業之後,楊永春開始找工作,生存還是第一位的。她去了光線傳媒的《音樂風雲榜》做編導。「那段時間我把光線資料庫里的電影拍攝特輯都看了一遍,看徐克、馮小剛這些人的拍片現場是什麼樣的,了解真實的劇組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