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長城白馬關藏明朝古堡 築有守門崗樓抵禦蒙古族

作者:haomeili  於 2013-12-12 15:5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長城白馬關藏明朝古堡 築有守門崗樓抵禦蒙古族
 

  走進密雲白馬關,感覺到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流溢著歷史詩情的沉鬱柔麗,又張揚著現代意識的飛天嘯吟。

  在離白馬關不遠的番字牌村西,有一條野馬川。川里一匹野馬,雪白耀眼,兇猛剽悍,見人就咬,一兩個人根本不敢從此經過。許多人想除掉這個禍害,終未奏效。有一次,楊六郎打仗從此路過,一眼認出是匹寶馬,幾番搏鬥終於將其馴服,從此成為楊六郎坐騎。白馬跟隨六郎南征北戰,馳騁疆場,立下了汗馬功勞。北部遼國只要看到楊六郎的這匹馬還有他的一桿槍,就會望風而逃。有一次,北遼又進犯中原,六郎轉戰雁北,擔心遼兵進犯,便把這匹馬放在了現在白馬關的關口上。北遼兵到此一看,認出是楊延昭的戰馬,嚇得抱頭鼠竄,不打自退了。從此,傳出了楊六郎獨把「三關口」的動人故事。這個關口也被叫做「白馬關」。

  楊家將是確有其人其事的,但他們生活、戰鬥的地方在今山西境內,與密雲是沒有關係的。楊家將的傳說之所以在以白馬關為代表的密雲廣大地區流傳,當然也自有其道理。密雲地區早在五代後期,就已納入契丹版圖。他們久陷契丹,盼望能有楊家將這樣的英雄人物來攻打契丹,解救他們,久之,就有了楊家將的傳說。

  傳說終究是傳說,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於無法分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點擊進入下一頁點擊進入下一頁

  走進白馬關,腳下是一座沉睡著500多年的古堡。密雲隸屬薊鎮,薊鎮從山海關到昌平的居庸關全程1200里。密雲境內設邊城四路,白馬關屬石塘路長城段,亦屬邊城要塞。明永樂年間開始在白馬關修建城堡,起初是一座簡易小城堡。嘉靖三十年(1551年)重修城堡,加高加厚,設垛口,建觀察樓、防禦城等,使邊城能攻能守,防戰全能,萬無一失。

  白馬關城堡呈長方形,周長400多米,設一南門,門樓上2米長、1米寬的「白馬關堡」石匾至今醒目。城牆由大決山石砌築,城門洞磚砌,城門條磚砌成,非常堅固,城門牆上築有一亭即守門崗樓。白馬關城堡坐落在密雲北部山區的白馬川之中。白馬川之名緣於白馬山。明朝時白馬山自然形成與蒙古部族的分界線,大山南面為明朝屬地,大山北面為蒙古部族地域。明朝政權在白馬川的山峽路窄的戰略要塞修築長城關隘,築起了這座城堡。

  不久前,幾名長城愛好者在白馬關長城的一座敵樓上,意外發現了一間精美的北京地區僅存兩三處的罕見「樓櫓」——建在敵樓上有屋頂的小房子。數百年來,古堡在長河的底層深藏不露,默默無聞;而一旦顯現,便以精美絕倫征服世人。

  白馬關承載了那麼沉重的歷史重量,在寧靜中蘊藏著一股強勁的歷史張力。如今,那匹馳騁疆場的白馬再也不能引頸長嘶傲嘯關山,更不能騰躍冰河飲風霜餐豪雨,唯有那美麗的傳說依舊動人。(作者:李東明,單位:密雲縣黨史辦公室)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7: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