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哈佛大案與亞裔教育維權之路(一): 美國大學的有色眼鏡

作者:YukongZhao  於 2023-6-24 23: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華人與成功|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起訴哈佛, 華人, 教育維權

《大紐約生活網》授權轉載。原編者按

今年六月,對華人社會和美國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世紀大案—學生公平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簡稱SFFA)起訴哈佛及北卡大學案將由美國最高法院判決。這一案件再次引發公眾,特別是亞裔群體的廣泛關注。很多華人對這個案子的來龍去脈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 亞裔孩子在申請哈佛等名校時是否受到歧視?
  • 亞裔為了爭取公平教育權力都做過哪些努力?
  • 學生公平組織起訴哈佛起到什麼作用?亞裔社區是否袖手旁觀?
  • 哈佛大案判決勝算如何?對美國社會和亞裔社區有何影響?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有幸採訪了在亞裔維權抗爭中湧現出來的亞裔社區領袖。下面將以專題報道連載的方式,把亞裔教育維權這段艱辛曲折、但又精彩勵志的歷史展現給亞裔社區。

并力求從美國亞裔教育聯盟(AACE)等一大批亞裔社團聯合起來反教育歧視的點滴事迹中,感受亞裔群體不畏強權、奮力抗爭的進取精神,激勵後人繼續堅毅前行,不斷改善和提高亞裔在美國的政治地位。

近日,來自佛州的亞裔18歲考生Jon Wang,在「美國高考」的SAT考試中考出了1590分,並且有著學校學術隊長、參加全美高爾夫青年錦標賽等精彩的課外履歷。

但即便如此,也沒能博得美國頂尖大學的青睞,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均拒絕了Jon Wang的申請。此事在美國社會,尤其是亞裔社區引發熱烈的討論。

那麼,Jon Wang的遭遇是一個偶然事件,還是美國名校歧視亞裔這一巨大冰川上露出的一角?讓我們來看看這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吧:

記者及學者研究披露

早在2007年,美國具有正義感的專家、記者就對亞裔孩子遭受的入學歧視進行了研究和揭露。他們發現了常青藤學校及其他入學競爭激烈的學校在入學申請流程中長期、持續和系統化地歧視亞裔申請學生的一個個鐵證。

當年,前《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Daniel Golden出版了榮獲普利策新聞獎的專著——「The Price of Admission」《大學錄取潛規則》。就因哈佛大學和其他精英大學針對亞裔的歧視過於嚴重,他在書里單獨用一整章題為「新猶太人」的文字,將亞裔所受的歧視與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猶太人所受到的歧視進行類比。他在文中寫道:「大多數精英學校的錄取流程有三重標準,對亞裔要求最高,其次是白人,最低的是非裔和西裔。」他還提供了許多關於哈佛和其他精英大學如何用各種主觀的種族刻板印象來歧視亞裔申請學生的例子。

2009年,普林斯頓教授大學教授Thomas Espenshade 及其助手 Alexandra Radford從美國名校錄取數據里發現,亞裔的錄取率在每一個SAT分數區間都是最低的。平均來看,在其它條件相當的情況下,亞裔要進入美國的名校,所需的SAT成績必須要比白人學生高140分,比西裔學生高270 分,比黑人學生要高450分。

除了前兩位資深記者和學者所揭露的美國名校使用超高標準和種族刻板印象對亞裔孩子的歧視,2012年,一個名為Ron Unz的猶太裔美國研究者發現了常春藤名校對亞裔的隱形種族配額。他發現,1993年哈佛大學的亞裔學生比例達到了20%,然後就下滑,之後近20年基本上一直保持在15%—18%的水平。儘管亞裔的人口總數從1990年到2011已經不止翻了一倍。「亞裔在哈佛的相對入學率在暴跌,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已經下降了超過一半。在耶魯和許多其他常青藤學校都有類似的下降。」

他還從下圖中揭示,在1990年至2011年這二十年來,不使用種族優待法(Affirmative Action),不進行校友或其它關係照顧的加州理工學院亞裔的入學比例和亞裔在美國人口比例增長基本平行,穩步上升。而八所藤校中的亞裔入學比例卻是基本持平。

稍微懂一點統計學的人都知道,如果沒有種族配額,哈佛一所大學出現亞裔入學比例持平的幾率幾乎是統計學的奇迹。而八所藤校都出現同樣的現象,這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統計現象。

在Ron Unz的文中,他還極富同情心地描述了種族配額這一最嚴峻地歧視給亞裔孩子帶來的巨大學習負擔。他寫道,由於種族配額,日益增多的亞裔學生不得不在這條口徑被固定的管道里和其他亞裔學生殘酷競爭。他們不但要有卓越的學習成績,並要展現領導才華,還需要在種種競賽中獲獎。這些亞裔孩子猶如置身於一場升學的「軍備競賽」。不但是市裡、州里的比賽,還要到全國乃至世界級的比賽獲獎,才有希望進入藤校。

兩年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法學院教授Richard Sander則在2014年通過調查發現,在三所最挑剔的常青藤學校里,相對其申請總數,沒有任何其他一個種族和族群的錄取率像亞裔一樣低。

受歧視孩子的親身經歷

Jon Wang所受到的歧視並不是孤立事件。很多勤奮好學、品學兼優的亞裔孩子都受到了類似的歧視。

1998年,一名印度裔的學生Vijay Chokal-Ingam在申請美國醫學院時面臨著嚴峻的種族歧視,結果他靈機一動,裝扮成為黑人,憑著僅僅3.1的GPA,就被美國知名醫學院聖路易斯大學錄取。之後還專門出版《幾乎成為黑人》一書,揭露亞裔在錄取中遭遇歧視的經歷,充滿了諷刺意味。

2013年,王孜立, 完美ACT成績, 13項大學AP課程,參與全國演講比賽,在全國數學競賽中名列前150名,全國鋼琴比賽中名列第三,並參與奧巴馬總統2008年的就任典禮上的合唱表演。不同於亞裔孩子的刻板印象,他對法學和政治科學尤其感興趣,但卻被6所常春藤大學拒絕。而在各方面都不如他的學生卻被錄取了。

王孜立

2015年, 一位居住在南佛羅里達州的華人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十分卓著: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秀,熱心義務活動,體育十分出色,而且還在經濟學和火箭的全國比賽中獲得大獎。 然而,就因為是亞裔,他卻被哈佛大學給不公正地拒絕了。在他所畢業的佛羅里達州某高中,前四名學生都是亞裔,卻沒有被任何一所長春藤或其它一流大學錄取。排名在後的五名非亞裔學生卻被長春藤大學錄取。

2016年,美國亞裔教育聯盟(AACE)主席趙宇空之子趙睿達,也成為了美國大學種族歧視的受害者。趙睿達在高中時期成績優異,獲得國家優秀獎學金(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學校的各類社團也經常能見到他活躍的身影,本以為可以憑藉GPA5.3申請到藤校,不曾想卻意外頻頻被拒,全美前20的大學紛紛將其拒之門外。在他所畢業的校區,很多綜合成就比他差的同學都被美國知名大學錄取。

錄取官員內部揭秘

看到這裡,有人會說,這些可能是申請大學未能如願孩子們的一面之詞。那麼,請看看藤校錄取官員的現身說法吧:

  • 2015年 6月 9賓州大學前任招生辦副主任莎拉.哈勃森(Sara Harberson)在洛杉磯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舉例來講,(我們)對亞裔學生的期待值一貫過高:他們通常都是分數最高、在班上名列前茅的;任何低於這一期待值的情況都能成為輕易拒絕他們的借口。就算有亞裔學生達到如此高的水準,他們大多也會被wait-list或者直接被拒,就因為他們不能在同樣優秀的申請人群體里脫穎而出。學業上最優秀的亞裔申請學生往往被看成最不特別的,所以很少的招生官員會為他們爭取錄取名額。」 
  • 2016年 5月 25, 達特茅斯大學前任招生官員米歇爾.赫爾南德斯博士(Michele Hernandez)在赫芬頓郵報上指出:運用種族刻板印象來歧視亞裔學生時常春藤招生官員 的慣用伎倆。

2016年 9月 22, 高等教育行內報(Inside Higher Ed)報道了一個針對大學招生官員的問卷調查。該調查發現:42%的私立院校招生官和30%的公立學校招生官都承認亞裔學生入學成績比其他族裔都高(對他們採用更高的標準)。亞裔申請數量大的美國名校本來不多,42%的私立院校和30%的公立學校都出現歧視,可見歧視是十分普遍的。

在美國高校廣泛存在的歧視

對哈佛案不了解的很多朋友常常會問,你們為什麼要起訴一個每年只錄取幾百個學生的哈佛大學,這對亞裔申請其它學校有什麼幫助?

其實這些朋友不知道,美國50個州,除了先後禁止了種族優待法(Affirmative Action)的加州,佛州、密執安州、華盛頓州等九個州之外,美國41個州的名牌大學都在採用哈佛錄取模式歧視亞裔孩子。

這就是SFFA起訴哈佛大學的主要原因。一旦把哈佛歧視亞裔這支出頭鳥「打下來」,才有希望徹底消除私立大學對亞裔的歧視。同樣的原因,如果我們贏了北卡案,就有希望徹底消除公立大學對亞裔的歧視。

種族優惠法案對美國和亞裔的危害

美國高校錄取中出現的種族「優惠」現象,對美國社會產生巨大危害。首先,這種做法嚴重違背了擇優錄取原則,使得某些知名大學不能依照綜合的成績擇優錄取學生,從而導致當下理工科人才嚴重短缺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劇了人才供應惡化。

眾所周知的是,在美國各個族裔中,亞裔孩子的理工科成績出類拔萃,都有潛力成為美國科技領域的棟樑之材,是美國科技和國防建設能繼續領跑世界的人才保障。但種族「優惠」則將亞裔孩子早早排斥在培養優秀人才的名校之外,不禁令人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由衷感慨。

另一方面,種族「優惠」等教育不平等現象將埋下社會撕裂的種子,導致族裔差距拉大,加劇種族間的分化和矛盾,並對未來美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這些歧視,對亞裔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傷害。特別是大學錄取中的隱形種族配額和超高的錄取標準,讓亞裔孩子「壓力山大」。美國小學和初中的壓力都相對較小,高中后很多孩子為了被大學甚至名校取錄,除了要有優異的成績,課外活動、義工等社會實踐積分也是大學錄取時的重要「籌碼」。因此,很多亞裔不斷給自己「加壓」,不但要在高中的時候選修大學(AP)或IB(國際預科證書課程)課程,還要做義工,競選各類學生俱樂部領袖,參加各類全國大賽,發表科技論文……一切的努力,只為了名校的offer。

大多數的亞裔孩子都是品學兼優、犯罪率低的優等生,但在種族歧視的高壓之下,揠苗助長的風氣不斷滋長,很多孩子不堪重負,患上了心理疾病,極端者甚至選擇了自殺,令人十分痛心。近年來,北加州灣區頂尖公立高中之一的Henry Gunn High School就發生了多起令人心碎的一幕,該校幾名亞裔學生因不堪重負,前後選擇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更加諷刺的是,皮尤研究中心在2012年發表《亞裔美國人的崛起》的研究報告,把亞裔列為美國收入最高,教育最好的族裔。亞裔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才是。事實卻是,亞裔孩子在申請大學的時候,不但不敢亮出自己族裔的身份,更不敢展示出自己的文化,因為一旦這樣做了,就有可能被名校拒絕。《Princeton Review》等升學指南都紛紛建議亞裔孩子,不要再申請材料里強調自己的亞裔身份。在21世紀的美國,這赤裸裸的歧視,凸顯了社會不公現象的真實存在。

個別華人會說,亞裔申請大學被拒,是因為亞裔只重視成績,不全面發展。這種現象在個別亞裔家庭中是存在的,但已經不普遍。因為大多數亞裔家庭都入鄉隨俗,早就採納了美國名校所提倡的綜合發展。例如,奧蘭多的Asian Heritage Council每年給優秀亞裔孩子頒獎,就是從孩子的學習成績,領導才能,社區奉獻等方面綜合考慮的。

這裡,我們回到Jon Wang的故事。他認為自己收到申請大學的拒絕信是毫無徵兆的,但當回憶起申請大學時身邊老師和同學的話語,似乎一切也早有了徵兆。「作為一個亞裔美國人,想被這些學校錄取絕非易事」,Jon Wang得到了這樣的「警告」。

誠然,個別亞裔家長揠苗助長,試圖把沒有藤校天賦的孩子推進藤校,這是我們不提倡的。但不能就因此認可美國名校對我們孩子的種族配額,超高標準等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歧視啊!

面對這一嚴重並十分普遍的入學歧視,廣大亞裔學生和家長是如何應對呢?

是選擇忍氣吞聲,繼續做「啞裔」呢?還是勇敢地站出來抗爭呢?亞裔抗爭的道路是否平坦?會有多麼漫長呢? (下文待續)

(本文於2023年6月19日發表於《大紐約生活網》哈佛大案與亞裔教育維權之路(一): 美國大學的有色眼鏡 – 大紐約生活網 GNYLife.com (americachineselife.com)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30 20: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