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莊子》十三天道6道明說【二】2020-06-08-20-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HchE8y2jZM&list=PLIIlVXhpt_DzPLLmH4TA3aNZ22ZKXyjnU&index=223&t=2814s
相關文案:
主話題:道明說【二】
解析:《莊子》十三、天道之——
(六)、道明說——(續)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大平,治之至也。
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忤(wǔ:遇見;違背,不順心)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即真理乃文明開明之覺悟系第一之道理,先有文明開明之覺悟而公道人品排在其後,公道人品已然覺悟而仁愛公義排在其後,仁愛公義已然覺悟而名份操守排在其後,名份操守已然覺悟而外表名聲排在其後,外表名聲已然覺悟而沿襲擔當排在其後,沿襲擔當已然覺悟而回溯反省排在其後,回溯反省已然覺悟而肯定否定排在其後,肯定否定已然覺悟而獎賞責罰排在其後。獎賞責罰已然覺悟而愚笨管理便處於適時地適對象適方法適分寸之合宜,人之品格尊貴並獸畜品性卑賤而履行於工作職位及社會地位,居於長上之高位者其德能賢品於對幼下之仁愛便不會是承襲神品肖像於對奴才之恩賜,名份須要耐受,名聲必有緣由。侍奉長上者如能依照覺悟,畜養幼下者如能依照覺悟,治理領地者如能依照覺悟,修理自身者如能依照覺悟,便不需要管理之計謀或被管理之圖謀,管理與被管理必然都趨向或集中於人品覺悟之公禮,此覺悟者之人類社會便叫做太平世界,自作主之覺悟乃治理身家業國之最高境界。
古典文獻上講:「表率臉面者享有美名。」外表名聲之人品,自古便存在於社會身份或職業當中乃指人之品質、性格或名譽,乃系個人後天自身修養之成果而非先天優越之條件。古語所講述之第一道理,乃自人文覺悟始歷經五次推演才提出外表名聲,歷經九次推演才談及獎賞責罰。驟然話說外表名聲,便把握不了其文明開明於原本內涵;聚集談訟獎賞責罰,便把握不了其覺悟於始端。用反證法把道理反過來講,違背文明開明之覺悟其第一道理而遊說私禮者,其衣冠獸畜之品乃被人類治理之對象,怎麼還能去治理人類呢?驟然話說外表名聲及獎賞責罰,此言論只領有把握管理方式之具象,卻不合乎把握管理方式之內涵道理;其可以被適用於公禮之下,卻不夠得上被依照而運用禮儀自上而下去推行及實施,此等言論者往往被稱之為偽詐狡辯之文閥術士,全都是在歪曲、篡改、冒充衣冠神品於私禮乃文賊文痞即主子武閥其幫凶之奴才。禮儀、標準、章程之列舉,對照名稱依照詳解,自古便存在規範管理乃宜不得已而為之乃處於次要之下位,此規範管理之形式既然處於次要之下位便是要因關係或責任依照且遵循上面居於主導地位之公禮,並非管理者以主子身份高高在上而把下面奴才當作被畜養之牲口。
文明開明之覺悟於公禮乃第一道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