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孟子》二上公孫丑上2(六)2020-12-08-20-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qNIltWtng&list=PLIIlVXhpt_DwyTj0dOzvSPjTyttofSe-H&index=60&t=1548s
相關文案:
主話題:《孟子》第二篇(上)公孫丑章句上
第二章之(六)、——
解析:「宰我、子貢(舉薦)善(讚美)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大;深;很,非常)子兼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窮盡,終了)聖矣乎?」
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竊(佔有不屬於自己之東西)聞之:子夏(通「廈」shà:通「雅」)、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稟性,德性)而微(卑下),敢問所安。」
曰:「姑(婦女之通稱)舍(對自家人之謙稱)是。」
即羞於不配公位者說:「自作主者、舉薦人品者以讚美公禮之態度去講解或解說經文言辭之意義;馴化調教者、神聖普渡者、臉皮厚者以讚美私禮之態度去說教忠孝悌貞節烈於等級制度之排行;深諳學問者持兼容排序之態度於公禮在上為主而私禮在下為輔,乃說:『本於高位者如果推辭其身下基礎之生存,依照客觀法理乃其不勝任於高位。』然而如果依照王法等級制度乃私禮在上為主而公禮在下為輔那麼士子人品者便窮盡或沒有文明開明之覺悟了嗎?」
孟先生講:「一派胡言!想說什麼?從前有舉薦人品者問教於深諳學問者:『有學問者便是具有文明開明之覺悟了嗎?』深諳學問者答:『文明開明之覺悟乃依照客觀法理而不以自身主觀才學及能力為轉移,個體人身所學習效法者乃不厭煩接受前人之間接經驗也不倦怠對後人之傳授經驗。』舉薦人品者說:『不厭煩學習便是接受智慧,不倦怠授教便是傳遞仁愛。人文授受於仁愛與智慧并行,此學問者乃教學相長且為人師表於士子人品乃已然具有文明開明之覺悟了。』文明開明之覺悟乃百教歸一、萬法歸一於 公禮之內涵乃凌駕於所有人頭上之冠冕所承載者,深諳學問者自身不會佔據其公位,其思想理念說明了什麼?」
羞於不配公位者說:「從前有以個人私心佔有不屬於自己之公位而聞名者:自鳴書廈而附庸風雅者、自詡先知公知而四處遊說者、自傲乖張而杜撰演義者都以其個體人身獨享覺悟者群體之名,那麼馴化調教者、神聖普渡者、臉皮厚者依照王法獨裁原則所配備之稟性或德性與前者相比而言乃甘拜下風而微不足道,冒昧請教該如何安排其公私之次序?」
孟先生講:「婦女為其身下子女作主與替其娘家父母作主乃都是出於私心。」
群體公益在上為主,個體私利在下為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