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論語》四里仁5里食說【二】2019-01-03_22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kzYLw053Ck&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36&t=224s
相關文案:
主話題:(五)、里食說【二】
解析: 《論語》第四篇:里仁之——
(五)、里食說【二】——子曰:「富(富有)與貴(高貴),是(這是)人(每個人)之所欲(想要,慾望)也;不以(按照,通過)其(自身,自己)道(現實環境,個人條件,道路,途徑)得(完成,達到)之,不處(跟別人一起生活,交往)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討厭;憎恨)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除去,除掉)也。君子(長上對幼下之效法)去仁(長上對幼下之關愛),惡乎成(現有,現成,已定形)名(名聲,名節)?君子無(沒有,不可以,不能夠)終(自始至終的整段時間)食(拿東西給人吃)之間(過程當中)違(不遵照,不依從,違背)仁,造(前往,到)次(出外遠行住所)必於(在)是(這件事情,這個問題),顛(顛簸,跌倒,指霉運,窮困,挫折)沛(盛大,旺盛)必於是。」
即先生講:追求富貴,這是每個人都想達到之慾望,如果不是憑自己本事和努力去達到,一般在與人交往當中不會被外界所認可,因為自身品格與能力是否配位,存在嫌疑,很難對下形成公信力與號召力,得之於外而失之於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依仗者終歸不立也,不立而居高者,危矣;危者,人自遠之矣。日子過得貧窮,社會地位低下,人人皆有摒棄之慾望,然,仇窮恨賤之心往往會使人喪失理智,不擇手段,一蹴而就而不查找自身之毛病和短處,劣根不祛,何去窮賤?
位上之人如果摒棄對下之仁愛,或許是因為名聲所累,被架火烤,被捧殺,因其公然憎惡對下之關愛,必是不堪奸惡賴小之訛詐,故懷仁施仁者,當惡其名!惡其虛仁,惡其名仁,惡其被為仁!
然而,綜上所述,儘管如此,君於子者,從不對下面尚掙扎於生存期間違背關愛原則,無論其幼下有多大毛病,無論下對上有多麼不信任多麼見異思遷,無論其微言怨言乃至惡言,因其慌不擇路,因其居無定所,人皆知流浪寵物,尚需憐憫,況且人乎?而現實中如果出現此情況,那一定是位上者之過錯,下面基本生存出現問題,上面必難辭其咎百口莫辯;更何況倘有窮困潦倒,步步是坎,水深火熱之赤貧危困群體,位上者自當無理由無申辯全力施以援手,此社會之最底層,國廈之最基本、亦全民頭上公義之劍高懸!
必於是:必然是這個原因!
必於是:必須這樣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