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莊子》十五刻意3意無說2020-07-08-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sjtLpI2kNE&list=PLIIlVXhpt_DzPLLmH4TA3aNZ22ZKXyjnU&index=252&t=1431s
相關文案:
主話題:意無說
解析:《莊子》十五、刻意之——
(三)、意無說——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
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怡惔(tán),乃合天德。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
即古語云,覺悟者效法客觀法理所運行之公序,堅決不通過神品神話之境界,在安靜之變數過程中參與自省自律而把握善因及其發展趨勢乃齊同於人品,在動態之質變結果中參與自主自由而順應善果及其良好開端乃齊同於客觀事實之意外變化;不做那些不計惡果其暫時幸福之事,也不做那些不計惡因其僥倖苟且之事,發覺惡因要主動應對於其萌芽之中,接近惡果要主動改變於其未遂當下,不要等到結果已經出現才主動發起補救之措施。失去對於善因過程之把握便會參與惡果事故之被把握,遵守客觀法 理之因果關係便是勤於整理、明於事理、合於道理。
所以不要自導惡果之災害,不要自入困境之勞累,不要自討他人之非難,不要自請神鬼之責備。獸畜之品所效法者乃似事物表面切實之利益,其所冥頑不化者乃似停止思考之白痴而吉慶且歡樂。不思考原因也不擔心後果,不預先防微杜漸也不謀划積少成多。居於長上之高位者對其幼下表率仁愛呀卻不炫耀富貴,文明開明之覺悟者相信客觀法理呀卻不期待命運之安排。不幻想死後升入天堂或投胎到好人家,自省自律於善因才不會在面對惡果報應時感到憂愁。承襲人文基因乃純潔精華於德能賢品之精神風範,傳遞人文種子乃永不罷休於知識學問之靈魂工程。政治思想、方針、政策等方面之道理不該是使苟且快樂或盲目愉快於被和睦、和樂、和諧、和平乃不該是燃燒生命激情於空洞、浪費、無傳承價值之自私或被自私其個人享受,實在是應該把自己有限之生命與公禮無限之人文繁衍和傳承模式結合在一起而體現自我人生價值於最終之圓滿乃屬於人品仁愛之高貴德行。
古語云,歡樂於惡因而悲哀於惡果者,乃獸畜品性之邪患;喜歡他人順從而惱怒他人不聽憑使喚者,乃臣子之道、奴才之道、小人之道其罪過;喜愛當主子而討厭當奴才者,乃公德人品之缺失。
人生之意義乃不該是耗費生命於個人享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