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莊子》十六繕性1繕德說2020-07-11-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fj1hjoAdY&list=PLIIlVXhpt_DzPLLmH4TA3aNZ22ZKXyjnU&index=255&t=1433s
相關文案:
主話題:繕德說
解析:《莊子》十六、繕性之——
繕性——繕(修補;繕寫——謄téng寫:照底稿抄寫;繕發——繕寫后發出)。即補繕習以成性之毛病於修身、涅槃、辟穀、煉獄之自我匡正。
(一)、繕德說——繕性於俗,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即自我匡正於宗教業外,凡俗人士模仿宗教信仰乃為了追求恢復其自我本我本心之理性覺悟,在大眾常態生活環境當中克制自身慾望亞心次心而使下滑至次要及輔助地位,人文思想乃在於探求集中力量、意志等歸於文明開明之覺悟方面;而民間那些有關迷信神品之供奉乃叫做因遮醜護短而推責脫罪祈福之蒙昧。
一直以來人文公祭之公禮於母之道、文之道、君於子之道而使社會安定或太平者,乃在於坦然培養自作主之人品;在管理方面所效法者乃不該依照作人主或被作主之形式去作為管理之手段,便叫做用自我管理之方式去扶助人品坦然之人格、尊嚴與臉面。自我之管理和坦然之人品互相交替養護,便容納且融合客觀法理而顯露其主觀能動性於發明和創造。公德人品,便是容納融合人文繁衍與傳承模式;人道公道,便是母之道、文之道、君於子之道其所遵循之客觀法理於公序。居於長上之高位者其品德乃不該是不包容低位之幼下者,此乃仁愛;居於長上之高位者其道理不該是不整理、不管理自己,此乃公義;文明開明之覺悟乃公正合宜之道理乃使人文環境親善友愛,此乃德能賢品配其高位者所忠誠擔當之責任和義務;恰好合上純粹現實之社會地位而再去類推高位長上者對低位幼下者關懷體恤之情況,此乃大家所樂於之定位乃真正和諧、和睦、和平、和樂之音律;具有公信力之地位排行乃居於長上之高位者寬容體恤其幼下而依次表率文明開明之覺悟,此乃公禮之公心。國之禮樂如果偏向於權貴之等級排行,便是依照動物王者法則而推行私禮自上而下擾亂公序了。那些合乎私禮之法度者乃遮蓋自己缺少公德之衣冠獸畜品性,公德人品乃依照自作主之原則規則與規範而不是那些管不了自己也管不了他人也不可能被他人管得了之主子奴才所能冒充得了,獸品冒充神品者乃依照動物王者法則使人類社會必須背離人性。
修身乃自我革命於補繕人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