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孟子》二下公孫丑下10【二】2021-1-14-20-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QXWW2jocc&list=PLIIlVXhpt_DwyTj0dOzvSPjTyttofSe-H&index=91&t=2351s
相關文案:
主話題:《孟子》第二篇(下)公孫丑章句下
第十章之、——【二】
(續)——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讚許,稱讚)欲富,辭(借口)十萬而受萬,是為欲(溫順、順從之樣子)富乎?季孫曰:『異(其他的,別的)哉(始,開始)子叔疑(通「擬」:比擬)!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同「攏」)斷焉。』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尊大)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比量,比擬)而罔(牟取,搜括)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同「縱」:放縱,悠閑)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即孟先生致力於崇尚公禮而歸向於宗教公益事業。政治領導者就於公位乃前往會見孟先生,說:「先生往日在前面引導國之禮樂乃體現公眾之良好祝願於文明開明之覺悟從而達到行政舉措所不可能達到之社會功效,使得政治依靠宗教而共同托舉人文公祭之冠冕,乃十分可喜之精神文明風尚。隨著人類社會現實化、具體化之發展需求乃一再出現政教分離之情況而減少公位者之獨裁偏私而歸向於以冠禮為主幹、以政治為佐枝、以宗教為佑枝之自我調控局面,不知道可以依照如同左右腿相繼邁進之原則而使得政界官員與教界紳士經常互相交流見解嗎?」
孟先生回答:「無論政界官員還是教界紳士乃誰也沒有膽量自請或互請而以各自旁側之輔位輪流交替佔據主幹之主位,國家禮樂之主幹一定是民心所願之公權力於冠禮而不是私禮與迷信其左右逢源、遙相呼應、狼狽為奸之履禮。」
另外某一天,政治領導者對掌管文化教育之官員說:「我們應該適於國之禮樂而給予如孟先生之宗教界人士以庭院家資,用各種各樣優薪厚祿培養國教門第學子從事公祭舞樂之傳播,致使各行各業偉大之勞動者成為國家公民乃都懷有崇尚冠禮之準則或榜樣。為人士子者或許為了我們共同之公益事業而去向孟先生表達有關樹立國教之主張吧?」
掌管文化教育之官員按照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之行政格局而讓孟先生向主管部門上報有關公需之請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掌管文化教育之官員所主張之行政格局告知孟先生乃意於使國教從屬於國政而屈居於下位。
孟先生講:「當權者認為公眾信仰國教需徵得政府同意或資助而實乃政客們一廂情願之作人主之想法。服公役之掌管文化教育之官員怎麼能夠管得了其所不適合也不可能管轄之國教呢?遵照公禮自作主之使命乃覺悟者稱讚且被讚許應該擁有財富,政客們借口用多種雜樣且極致完備之俸祿而使教士們接受如跳私禮舞樂之差使及奴才畜品之吃食,主子們內心所想與所作所為乃為了使奴才順從於豐富之財物吧?幼下謙順者說:『窮酸文人等同於三等賤民卻以冠禮比擬履禮另立山頭了呀!其擅自擔負公義使命而充當管理者,不聽從官家指揮調遣也不效勞於主子大人便不會被賜予費用或資財也不會被執政當權者所任用便是無才無能而無用於社會,乃依照適者生存之王者法則而自然廢止了,且還驅使其門第學子成為大奴才兼二主子。衣冠者與動物一樣乃誰之貪慾不順從於財富和權貴?只不過主子以其獨特之神品而符合享有財富權貴之資質,人類社會便如同存在於動物獸王之私家領地而被大神及其使者收攏權力和財物且斷絕庸俗者之效仿。』自古以來作為市場商貿之公器度量所權衡之公平,乃依照客觀法理之公序而流通於互換有無,客觀公序乃如水道旁側之堤壩而職守於管理。如果有那麼一個卑鄙下賤、妄自尊大、服勞役於縱慾之衣冠禽獸,一定是謀求獨攬公器及度量準則使順從其個人意志之決斷進而榮登主子寶座施行履禮踐踏公序,其忽而左傾冒進乃比量商品運市價而大批調撥其廉價品出售致使其他賣家血本無歸、忽而右傾保守乃比量貨物存市量而囤積居奇其短缺品出售致使其他買家放血消費從而謀取市場暴利,市場經營者與消費者都依照該欺行霸市之寡頭主子私家意願及其利益取向而被淪為畜品賤奴,結果如同攔阻河水淤塞堤壩一樣導致洪水放縱泛濫而偏離河道而遠行於四面八方乃造成區域賣家商品閑置積壓而買家外出遠行購物之局面。商品遠行流通於公平理念乃從這個卑鄙下賤、妄自尊大、服勞役於縱慾之衣冠禽獸開始了。」
踐踏冠禮者乃挑戰客觀公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