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論語》五公冶長4冶器說2019-01-16_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W_XgpVk9w&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52&t=936s
相關文案:
主話題:(四)、冶器說
解析:《論語》第五篇:公冶長之——
(四)、冶器說——子貢(貢同學)曰:「賜(上天所賜:生命、食糧與靈魂;人名乃誤讀)也何(什麼)如(像)?」
子曰:「女(女人之母性;「汝」之你,乃誤讀),器(才能,作用,用途)也。」曰(子貢問):「何(什麼)器(用途)?」曰(子曰):「瑚(珊瑚)璉(宗廟盛載黍稷之器具;社稷:宗禮祭祀之谷粟,食糧及種子,代表生命及傳承)也。」
即貢同學問教:宗教之教義所講,人之生命、食糧以及精神魂魄,均來自上天所賜,那麼這些言辭具體表現在哪裡呢?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如何解讀,有其出處嗎?
先生講:可以比作女人之母性偉大,其價值與作用即承載上蒼之器,也是我們所供奉之器。
貢同學問:那是何種供奉之器呢?宗廟祭祀所列之器有很多,其中哪一種能代表母性呢?
先生回答:用珊瑚材質做成,裝載黍粟種子,就是社稷,代表食糧、生命及子嗣,象徵天下萬民、家國江山;而其所被托舉、被承載之器,卻是由珊瑚材質製成,顯然珊瑚乃因小蟲獻身累積作致,猶如天下眾多母性,以自己身體孕育、哺乳兒女,窮盡其一生為後代健康成長及子孫延綿而嘔心瀝血,可謂春蠶絲盡、蠟炬淚乾之鞠躬盡瘁而絲毫不為過也。
母親,即上天之使者,賜我等以生命,乃眾生之源;撫養人成長,乃體恤之所依;牽挂人所行所就,乃情懷之根脈;而這一切,均以其奉獻自身為前提代價;女人,生命之花,絢麗芬芳,卻是為子實而開放,因後代而凋零;此奉獻之精神,此普度之大愛,莫不是百教萬道之內涵?生命,源於愛和奉獻,生命,又同樣能夠奉獻出愛;女人,柔弱之身軀,血肉構成,其也有私心,也知冷暖苦樂,也有趨利避害之自保意識,卻為何能夠為愛而捨棄自身、承受萬般痛苦與煎熬?此般恩與賜,即是天之道,即是神之道,即是佛之道、主之道、道之道也;女人如花,母愛天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