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講座:
相關文案:
主話題:《孟子》第三篇(上)滕文公章句上
第二章之(二)、——
解析: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mò:勉勵)官(管理,管理者)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經受)學問(干預),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任憑,儘管)於大事(通「倳」zì:立,置),子為我問孟子。」
然友復之鄒問孟子。
即文化交流者回去后以反對血親王權為命題開展移風易俗活動,使社會上定孝行為長期喪失公眾輿論之支持。推行履禮者原本以孝父悌兄為榜樣而勉勵下級服從上級之管理及奴才忠於主子乃因公眾思想覺悟之提高而達不到其私心縱慾之目的,便又蠱惑煽動民眾:「抵禦宗族領地之尊奉、粗魯對待長輩乃於理於情都講不通,那麼抵禦上級、官長、東家之尊貴乃於情於理也說不通,這樣會導致社會身份地位倒置而晚輩忤逆而奴才造反,所以不適合在氏族中反對履禮也不適合在社會上推行冠禮。況且家譜族志上講:『要丟掉扶幼恤下之人文公祭而遵從尊老敬上之王法私祭。』」文化傳承者發表感慨:「冠禮抵禦履禮之活動而難免遭受其下一輪攻擊呀。」
文化傳承者對文化交流者說:「冠禮與履禮互相抵禦及排他而如日升日落輪迴往複爭奪上位乃此次文化交流活動還不曾經受履禮學派之干預,公私禮儀乃雙方恰似賽馬比劍;當下推行履禮者原本以孝父悌兄為榜樣而勉勵下級服從上級之管理及奴才忠於主子乃因公眾思想覺悟之提高乃不滿足其私見居於下位,履禮恐怕不可能任憑冠禮置立於其頭上之上位,對於文閥袒護私見之情況乃還是應當問教於孟先生。」
文化交流者針對姦邪詭詐之文閥履禮而再次問教於孟先生。
冠履之上下關係乃無可爭辯之客觀事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