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論語》五公冶長10冶改說2019-01-21_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6_gTZRz_cE&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58&t=935s
相關文案:
主話題:(十)、冶改說
解析:《論語》第五篇:公冶長之——
(十)、冶改說——宰(主管,主持,把握)予(自己)晝(白天)寢(卧室)。子曰:「朽(腐爛)木(棺材)不可(適合、值得)雕(刻畫,彩畫裝飾)也,糞(糞便)土(泥土)之牆(屏障或外圍;隔斷作用)不可杇(抹灰,瓦工所用抹子)也;於(對於)予(自己)與(給)何(什麼)誅(殺有罪之人;譴責處罰)?」子曰:「始(最初,起頭,開始)吾(我們)於(在)人(人之身體或意識)也,聽(聽從,接受;聽憑,任憑)其(身體環境)言(訊息)而信(相信,憑據)其(境遇)行(道路;行業;排行,排列);今(現在,現代)吾(我們)於(在)人(人之品質、性格或名譽)也,聽其言而觀(對事物看法或認知)其行。於(在於、對於)予(自己)改(改變,修改,改正)是(對,正確,這個)。」
即人與環境,人在大白天而身居卧室,如何把握自己,克服怠惰,不去睡覺,由此引發之思考。先生講:棺材,是要埋在地下終究要腐爛之物,人們一般不會在上面刻畫彩飾,囤積糞便並與泥土混合,乃農家漚肥發酵之工序,其周邊外圍之屏障,一般為粗略簡陋之牆,沒必要用瓦工抹子抹平使光滑光亮;這就說明,人們主觀之意願、審美以及喜好,一定要與所處環境相匹配,不然就會做無用功甚至鬧出笑話;那麼客觀情況在那裡,我們對於自己與環境之協調方面所犯過失,是否有自我責罰呢?
人之初,在母體當中,自由安泰,吃喝拉撒皆聽之任之,言談舉止可恣意妄為,絕對是散仙生活,逍遙快活;那個時候,人與環境自然和諧。
現實中人,要講求人之品質、性格與名譽,人們對於自身所處環境既要接受其現實又要去治理和完善,而使之更加符合人之生活所需,此即人之主觀能動性對於客觀之改變,開創自由自我空間,一直是人類不懈之追求;亦即,人與環境,在其二者關係當中,人是主,環境是客;從人生之起點而論,在母體當中,瓜熟蒂落、十月懷胎,出生、成長與自由,乃主觀大趨勢,宮胎溫床再好,也不可怠惰迷戀之;再有,就人自身而言,肉體是客,精神是主,肉慾之享樂,其刺激與誘惑,對於成人亦有強大之驅使力量,此人身內部之環境,能否把握自我本心,能否自作其主,乃修身之首位;還有,人與社會群體、與周邊境遇、與世態之炎涼、與時代之局限,於其中而需自主,牆頭草隨風倒,情緒隨天上雲之聚散而無日月之情懷,在狗窩算是狗、在貓洞中權作貓,其心隨境遇而全無神主之境界;那麼主客顛倒,環境掌控束縛住人,則勢必會自我淪陷成為隨波逐流之行屍走肉。
總之,人與環境,一定是主客上下之關係,先有主,而自省自律,對下施以仁愛,善待環境;認識環境、利用環境、創造環境,卻不可被環境所左右;直面環境、安撫環境、擴大環境空間,把握火候與分寸,使天人合一。
主自罰,而不罰身;人自伐,而不伐天。
人自修,乃修其身;身自修,乃修其主;主自修,乃修其神;神自修,乃修其自我、本心而至萬法歸一之覺悟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