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論語》五公冶長14冶聞說2019-01-22_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_FD_qX1U&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59&t=1413s
相關文案:
主話題:(十四)、冶聞說
解析:《論語》第五篇:公冶長之——
(十四)、冶聞說——子路(同學)有(領有)聞(名望),未(地支第八位,對應下午一點到三點時辰;指日落中天,物極必反,盛譽難負)之(指名望)能(同「耐」,受得住,禁得起)行(將要,趨向),唯(單單,只是)恐(害怕,恐怕)有聞。
即路同學領有名望,雖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但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對功名之追求乃世人常循之道;問題在於徒有虛名者、沽名釣譽者,其名望言過其實,其榮譽大於功績,其推崇高過德能,那將是一件不堪其累之事;即便是從一開始,身懷德才賢品之士,橫空出世而位居人上,受下層托舉而讚譽有加,然而時間長了,越捧越高,位下之期待也越來越高,要求也越發嚴苛,被關愛之慾望便無法完全徹底得到滿足,那就會失信於眾,那就會乏仁於下,那就會如日落中天般堪負且耐受其滑落之重負,位上者此時對於來自當初崇信敬奉者之微言、流言、抨擊與詬病,皆應一併承擔與容忍;此情況猶如女人懷胎,母子一體,母體百般呵護萬般嬌寵而不為過,形同老樹根其頭上發新芽,其托舉同時即出於公心,懷有希望與憧憬;而隨著嬰兒降生,母子即分離,由原來一體關係變為撫養連帶關係,那麼嬌兒就需要長大、需要懂事、需要感恩回報,為母者先前之公心就會變成私心,親情與期望值一再呈遞減趨勢;現實中母親是上位而子女是下位,而在情感當中實則是子女在上位而母親在下位,子女對母親之孝敬,便是一種仁德之關愛,那麼母親對子女所有失望、抱怨乃至於嫉恨,子女都要去包容、擔當與承受;幼必大,長必老,上而下,下而上;母子關係如此,人於社會人文層次之上下位關係亦如此,人里拔尖而出人頭地,皆來自下位,被公眾托舉讚許就如同母親舔捧嬌兒一般,大眾心甘情願,而被捧者心安理得,茲代表大眾而出身,自當不分彼此你我;然而一旦躍居高位,與公眾形成階層分離之狀態,其情勢絕然不同;先前之託舉者需要被關愛、被仁愛、被大愛,否則便是有負眾托,失信於下,其高位所承載者便是重力而非浮力,其位差之情勢,必使得名望者對公眾如履薄冰,壯年者對老人顫顫驚驚。
然而單單害怕有名望就解決問題了嗎?即便是再謹言慎行、小心從事,再低調做人、謙遜有加,再視名望如老虎,再怕豬肥被宰殺,也要直面大勢之所趨,該擔負還是要擔負,位其高必守其公而擔其重;一如子女對老人,敬且不足,順且不夠,無論其反哺、感恩及回報,都是上對下之體恤與仁愛;此即為孝之本義,通效之效法;樹高千尺,出於根基,怕自高、怕自重、怕自大者,無補於對下之仁孝,具備德能之賢品者,心懷仁愛孝法之本我者,何懼其高位之險?何來被托舉之憂?
愛百姓大眾,愛父母先祖;群拔之俊傑嬌子者,家族之晚輩青出者,肉身之後天精神理念者,自當居於主位,其懷下、恤下、容下、耐下之仁孝,乃主之道、乃神之道、乃天之道、乃萬世之人道。
仁孝,永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