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論語》五公冶長15冶文說2019-01-24_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rsU0yp2z4&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60&t=2253s
相關文案:
主話題:(十五)、冶文說
解析:《論語》第五篇:公冶長之——
(十五)、冶文說——子貢(同學)問(問教)曰:「孔文子(老師,先生)何(什麼)以(憑據)謂(稱呼,評價)之(他)文(柔和,不猛烈;指上對下施以文之道,如母親對其幼兒般慈愛)也?」子曰:「敏(敏捷,靈敏,敏感)而(對於)好(喜好,容易,便於)學(模仿),不恥(羞愧,恥辱)下(等次或品級低)問(詢問;管,干預;追究,問責),是(如此這般,所以)以(被)謂(稱作,冠以稱號)之(他)文(謚號,聖賢之榮譽地位;指上對下,如母親般之大愛)也。」
即貢同學問教:孔文先生憑什麼獲得「文」之謚號?文皇帝、武皇帝都不一定有「文、武」聖賢之名,作為「文」之謚號,那是如聖母般高尚大愛方可與之相匹配,他因何有此殊榮作為後世推崇敬奉?
先生講:孔文先生起碼有兩項品質為常人所不具備,其看似簡單卻很難做得到。
一是身為長上者,能夠時時處處敏感於被幼下輕易之模仿,須知上行而下效,率先垂範,以身為綱,慈母對於懷中嬌兒,從咿呀學語到舉手投足,其耐心有加、其專心致志、其不吝相賜、其自律端莊,皆現於日常具細及天長日久,其關懷之微密、仁愛之綿遠;上對下之文道仁德,若倫比母子這般,也就可以了。
二是不譏諷恥笑等次或品級地位低者,對其於長上之提問、疑問、質詢、猜忌、干預、追究乃至於問責,不隨便以忤逆罪名強加於幼下,能夠用母親對於子女之愛心對待公眾百姓,這不是一般境界與情懷;對於母親而言,自己孩子,無論其多大年紀、無論多麼不懂事、無論犯多大過錯、無論多麼不尊重自己、無論多麼不知感恩與回報,都始終是自己孩子,其為自己所生,乃自己此生之情感寄託與希望憧憬所在,畢生之心血及生命都可為之付出,還有什麼不可擔當與承受呢?
「文」,這便是愛民如子之本義。
「文」,這便是有如聖母般之稱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