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論語》七述而11述暴說2019-02-26_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boFD9qBjY&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88&t=1431s
相關文案:
主話題:(十一)、述暴說
解析:《論語》第七篇:述而之——
(十一)、述暴說——子謂(評價,評論)顏淵曰:「用(需要)之(讀書)則(效法)行(做,辦;進行),舍(捨棄)之(書本)則(規範,歸置)藏(收存,儲藏),惟(思想,思維)我(自己)與(讚許,認同)爾(如此,這樣;這種做法)有(領有,存在)是(對,正確,認為正確;有道理)夫(語氣助詞)!」子路(同學)曰:「子(讀書人)行(推行)三(很多)軍(兵法,軍事思想,排兵布陣;戰略戰術),則(效法)誰(哪一位先賢導師)與(同「歟」,語氣助詞)?」子(先生)曰:「暴(突然而猛烈;兇狠、殘酷)虎(同「唬」:嚇人,蒙人)馮(同「憑」:身子靠著,依靠,依仗)河(河邊,河岸),死(固定,死板)而(卻)無(通「毋」:禁止,勸阻)悔(懊悔,後悔;改變主意,放棄做法)者(這種人,之人),吾(我們)不與(交往,友好)也。必(必定,必然)也(這個樣子,這種情況)臨(靠近,對著;來到,到達;將要快要)事(事情發生而進行;有關係或要承擔責任)而(卻)懼(害怕,恐懼),好(喜好,玩耍,玩弄)謀(計謀,謀略)而(於是,便)成(成為,變為;造成)者(這種結果,如此局面)也。」
即先生談及顏淵時講到:當用到有關知識時才翻開書本做比成樣去參照效仿著解決問題,用不著時便把書本束之高閣碼齊收存,似乎擁有了一個書庫,便是有了知識、有了本領,思想上認定自己這種做法很正確、聰明加偉大!
路同學說:照本宣科、紙上談兵肯定不行;而另一方面,讀書人推行很多有關軍事思想、兵法韜略、排兵布陣等學說,那麼他們又是效法誰呢?其始祖是生而知之還是閉門造車?書本只是學問之載體,是其表現形式,如果沒有領兵打過仗,非將非帥,既便是聖賢高士,其所著軍事典籍,也是胡編亂造,沒必要去承襲;所以說,在文化傳承方面,一行是一行,一脈是一脈,一科是一科,一派是一派;各諳其道,互不相通,互不摻雜,互不交融;實踐在知識之上,經驗在書本之上,文化不過是經驗知識之間接累積罷了,自然為現實所用、為我所選、為人所藏;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講,學問確實是死板固化之典籍,讀書人沒必要專門去學習,把書房書庫管理好也就可以了。
先生講:已經站在河邊上,退無可退,卻還裝出一副背靠天險依仗強大後盾之態,張牙舞爪面目兇狠,好似很威猛樣子,說是背水一戰,實則困獸猶鬥,黔驢技窮沒啥能耐嚇唬人罷了;心知肚明自己是在蒙人卻還死心塌地執意勸對方不要向你進攻免得後悔,人家能改變主意聽你忽悠而停止行動?
人,往往自作聰明,其利用之心,恰是一種依賴,以為身後有堅實後盾隨時可以助力,卻不知所依仗者,乃危地險灘;因為食物如果不被吃進肚裡而消化變成力氣,如何會壯大自身?家裡擺好多書而自己胸無點墨,不是唬人又是什麼?自欺欺人又恃書自傲,那會很危險!
進一步講,萬法歸一而觸類旁通,念經為循其法,修行乃悟其道,求知而問其理,博古通今前瞻未來,文武相背、文武相輔、文武相成、文武相容融;學而無精、拜而無神、活而無心、身而無主者,我們便不去與之交流和探討了。
輕視歷史、褻瀆文化,把知識作為把持利用之工具者,一定是如下情況:事到臨頭已經發生且正在進行當中,才知道害怕;平時附庸風雅、玩弄謀略、耍小聰明,求學當中一知半解、蜻蜓點水、浮皮潦草,自以為學識廣博乃至閱人閱事無數而見多識廣,其實不過一文字掮客而已,所學不得要領、所知沒有精髓;不懂得佛之報身無數而法身唯一,不領悟儒學內涵乃一以貫之;這便是照本宣科、紙上談兵之真正解讀,到頭來是自毀其身之結果。
文化所承載者,乃天之大道,不悟者,無所能;能悟者,無不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