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論語》八泰伯4泰敬說2019-03-09_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Rdl6Zao3NE&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99&t=1135s
相關文案:
主話題:(四)、泰敬說
解析:《論語》第八篇:泰伯之——
(四)、泰敬說——曾子(先生)有(患有)疾(病),孟(本家大哥,宗氏主事者)敬(敬奉,處理臨終事宜,執行遺囑,料理後事)子(曾子)問(詢問)之(曾子)。曾子言(留下話,臨終遺言)曰:「鳥(小鳥)之(去,往)將(將要,快要)死(死去),其(它)鳴(鳴叫)也哀(哀怨,悲凄);人(每個人)之將死,其言(話)也善(辦好,弄好;妥善;心安理得)。君子(君子:君於子,使子君;長上對幼下施以仁愛之效法)所(之所以)貴(品德高貴)乎(其,在於)道(思想觀念)者(指在臨終時具體表現,體現於)三(三個方面):動(自我矯正,自我改變;自省自律)容(寬容,原諒)貌(他人之外表形象,樣子),斯(這)遠(不接近)暴(急躁)慢(態度冷淡,沒有禮貌)矣;正(端正)顏(體面,面子)色(假面具,做表),斯近(親近)信(親信,信奉)矣;出(去除,規避)辭(優美語言,浮華)氣(人之作風和習氣),斯遠鄙(輕視,看不起)倍(虛浮,誇大,奉承)矣。籩豆(籩:祭祀或宴會時盛果實、干肉等之竹器;豆:盛食物之器具,有點像帶座之盤子;這裡指喪事當中有關祭祀和答謝宴請來賓等事宜)之事(有關事宜),則(原則,規則,規範)有(存有,對於)司(主持,操作)存(心裡懷著;這裡指與死者感情深厚)。」
即曾先生一病不起,看來時日無多,本家大哥負責主持氏族喪事,他向曾先生詢問有關臨終囑託及料理善後等事宜。曾子留下話請他記下,作為遺言:小鳥作為一條生命,它在臨死前,其鳴叫會很悲凄,有哀傷自憐,也有怨恨老天不公、時運不濟及嫉恨同類未死者之福份,這種情感屬於正常心理;那麼作為人來講,生命快到盡頭時,一般所言也便是些未了之事,盡量妥善辦好,圖個心安理得、死而暝目而已;對將死之人來說,此時一般不會虛華處事,本心之下,鳥兒之感受,人也有,所謂走得穩妥、走得心安,也不過是不得不放下、不得不割捨而已;錢財傳給誰而到後來還不一定散到哪去,權力授予誰也未必按你意願持續多久,千里送君終有一別,親朋好友誰來看你送你,你也得自己孤零零上路;所有恩怨情仇都將化為雲煙,越在此時,人之慾望越強烈,這是肯定之情況,不忍不舍、貪戀、嫉恨、懊惱乃至憤怒之心都會有;而良心發現、徹心悔悟、認罪瀆罪之念,未必臨死會有,不然怎麼會有陰間閻王審判一說?總之,禽畜也好、人也罷,不會因死到臨頭而變得善良而有覺悟。
人,還應該是在活著時,那份修行;有覺悟有修養之人,其自省自律伴隨一生,既便是臨近生命之終點,其定位依然準確,這也是人本應區別於禽畜其可貴之處。
死者為大,從上看下;臨終者其思想理念,以其長上對幼下仁愛關懷之效法,最後大體表現於三個方面:
首先是要走得有尊嚴,容而不融;對他人言行做派中對病危者所表現出急躁粗暴或冷淡非禮這些現象,不接近、不糾纏、不理會、不貪生怕死、不搖尾乞憐,諒解之、漠視之、拒絕之。
其次是不求巧言令色之寬慰,有自知之明;對那些假面孔、敷衍、做作及哄騙,不予親近;生,不受蒙蔽,死,亦不被迷惑,安安靜靜明明白白走;親友,疼你愛你信你戀你者,最後晚餐,席散人別,他生再會,於情於理於禮於儀,本該如此,走得有情懷有境界有風範。
再次是去除歌功頌德類優美語言及華麗辭藻,市儈作風和習氣,其要麼弄巧成拙把褒獎變為含沙射影之嘲諷,要麼虛浮、誇大之奉承而把死鬼變成神,死了還居高不下,擔負太多名望和榮譽,最後令子孫都跟著借光而盛譽難負、不堪其累。
最後是有關喪事祭祀及答謝宴請等事宜,一個原則——無論是主持操辦者還是參加悼念人員,凡無真情懷念之心者,謝絕其參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