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論語》八泰伯11泰觀說【一】2019-03-12_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7_otwmznI&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103&t=6384s
相關文案:
主話題:(十一)、泰觀說【一】
解析:《論語》第八篇:泰伯之——
(十一)、泰觀說【一】——子曰:「如(依照;及,比得上;到,往;超過)有(對於)周公(周公:周禮創始人,儒學奠基人)之才(才能)之美(美好;令人滿意;圓滿),使(導致,致使)驕(驕傲)且(並且)吝(吝嗇),其(他,指效仿者)余(剩下,剩餘;指額外之眼光,對事物表象以外或內向深度之思考)不足(足以)觀(對事物認知或看法)也已(太,過)。」
即先生講:人們對於周公之效仿,往往因其才能過高及功德圓滿而生望塵莫及之心;周公一生,德能賢品遠遠大於所處地位,可謂功高蓋主;而功高蓋主及能大於位,對於私權而言,難免落得嫌隙和猜忌;驕橫狂妄之名加之,越俎代庖之病垢之;而對其仁愛公心之評價,人們卻顯得很吝嗇,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事物之表象、形式、格局等猶如商品之外包裝,會嚴重影響人們對其認知和看法,由表及裡之慣性思維會束縛人眼光和思路;事實上,現實客觀事物,其外表與內涵、形式與實質,或許不太協調;對於德能不配位之情況,居於高位者必將自我粉飾、攫取功名以欺騙公眾;而另一方面,公眾對於賢高過位者,則不是以從下看上之眼光,其觀察審視之方位和角度自然把賢者定位於下,既在下,則和於眾、從於眾,與大眾同等層面於方位;即相對於君王而言,臣與民屬於同等之下位。
那麼由此,問題來了;槍打出頭鳥,出頭椽子先爛,木秀於林而風必摧之;是以能高於常及德越於位者遭受排斥與打壓之原因也。
文獻筆墨之吝嗇,避而諱之,點而止之;一方面出於嫉恨之誹謗,而另一方面涉於猜忌之嫌隙;對於大賢才傑之撰考,現實局限造成了歷史局限;其對於當時效法者來說會一葉障目、私慾惡憤蒙心,從而形成對人物及事物認知方面不足以突破其有關高度、深度及廣度之局限。
對先賢偉人之撰考,不可要求太過。
對德能賢品之傳承,要突破和創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