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論語》十二顏淵10顏惑說2019-04-20_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OfCKls7GA&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141&t=1653s
相關文案:
主話題:(十)、顏惑說
解析:《論語》第十二篇:顏淵之——
(十)、顏惑說——子張(同學)問(問教)崇(高;重視;尊敬)德(道德;品行;政治品質;心意;恩惠)辨(辨別;分辨)惑(疑惑;迷惑;使迷惑)。子曰:「主(主宰;主張;從自身出發;以之為主,作主)忠(忠誠)信(確實;信用;相信;信奉;聽憑,隨意,放任;憑據),徙(遷移;離開本位)義(正義;合乎正義或公益),崇德也。愛(喜歡)之(的)欲(慾望)其(貪占,貪婪)生(滋長;膨脹;滿足),惡(厭惡,噁心)之欲其(排泄,清除)死(舒爽,解脫,通泰)。既(不僅)欲其生,又(還)欲其死,是(這,這樣;如此)惑也。『誠(誠心;實在;的確)不以(在,於;因;依)富(資源、財產多;豐富,多),亦(也,也是)祗(恭敬)以異(有分別,不相同;奇異,特別;驚奇,奇怪;另外的,別的;分開;這裡指刺激和誘惑)。』」
即張同學問教有關道德之疑惑,而作為道德,一貫被文賊文痞們用以粉飾其臣子之道、小人之道、奴才之道,把下對上之感恩敬奉之忠心、孝心、悌心,定位於衡量道德之標準;其閉口不提上對下之效法以及客觀公義大道;那麼由奴才之心所引發,勢必導致不自主,私慾肉慾泛濫,自我矛盾與迷惑乃必然結果;試問:主子連自己都管不了而如何去管奴才?奴才連自己都管不了又如何能孝忠主子?
先生講:但凡主張以忠孝悌為信奉者,全都把公義大道與客觀法理棄之一旁,其頭上只有主子,還哪裡有天理及神佛道主之位?這便是被推崇之道德,其所謂「德」,即好奴才之品質!其錯誤在於不長腦子,憑感性慾望去行事,而對於慾望來說,無非兩方面:一、愛欲之貪占,以求膨脹之滿足;二、惡欲之排泄,以求解脫之舒爽。那麼問題來了,既要欲仙之飽脹卻又要欲死之空爽,其迷惑便在這裡了。
《詩經》三百首,全文通篇皆下對上而不長腦子,其中有那麼一句:本不奢求太多,也是恭敬刺激與誘惑。
清明節乃感恩日,到底是上對下還是下對上?
道,乃上對下之效法,無道哪有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