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論語》十二顏淵22顏直說2019-04-25_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88B3muPBqA&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147&t=2152s
相關文案:
主話題:(二十二)、顏直說
解析:《論語》第十二篇:顏淵之——
(二十二)、顏直說——樊遲(人名,非學生)問(問教)仁(長上對幼下之關愛),子曰:「愛人(愛人:人愛;人——人之品質;愛——對人或事物有很深感情;喜歡;愛惜,愛護)。」問知(主管,把握,掌控),子曰:「知人(知人:人知;指自作主,自省自律)。」樊遲未(沒有)達(通;懂得透徹),子曰:「舉(托舉)直(公正,正義)錯(打磨,磨合)諸(眾,眾多)枉(冤屈,不公正待遇),能(能夠)使(讓,叫;致使)枉者直。」樊遲退(退出),見(看見,遇見)子夏(同學)曰:「鄉(鄉村,家鄉;指自謙出身鄉野而沒文化短見識)也,吾(我)見(接觸,遇到)於(向,對,對於;自,從;在)夫(這,那)子(先生)而(於是,就;便)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什麼)謂(說法,道理,意思)也?」子夏曰:「富(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理念高尚;感悟深刻)哉(啊)言(見解,觀點)乎(於)!舜(上古神帝)有(領有,存在,在於)天(位置在頂部;自然,客觀大道;主宰者,神佛道主)下(自上而下;上行下效),選(被選中)於(從)眾(公眾,大眾),舉(往上托,往上伸;興起,起;提出)皋陶(皋陶:皋——水邊之高地;陶——教育培養,快樂;指通過教育培養而提升思想理念高度,使人達到文明開明之覺悟;指人文基因之淵源及儒家思想之奠基;人名不詳,或誤讀),不仁者遠(差別程度大,不接近)矣(了)。湯(商朝建立者),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伊尹:伊——「她」,指女性,母性;尹——官名,指管理者;引義為雍也,母儀天下,文之道,儒家思想內涵),不仁者遠矣。」
即樊遲乃私塾勤雜人員,有一次向先生問教有關仁愛,先生講:仁愛即人愛,長上愛護幼下,強者愛惜弱者,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皆客觀法理、天之大道,不遵從即遭因果報應;樊遲接著又問教有關如何做管理者,先生講:知人即人知,乃人自知,乃自我管理、自己管自己、自作主;樊遲沒聽懂,先生又講:托舉公平正義而去打磨眾多冤屈和不公正待遇,從而使個人私利服從於公共大眾利益,使每個公民都具有社會責任與擔當,文明開明而遵循公義公理公權之眾心。
樊遲退出后,遇見夏同學,便又討教:他首先自謙出身鄉野,沒文化見識短,理解能力差,剛才先生所言還是沒聽懂,想再請夏同學給解釋一下那是啥意思?
夏同學說:先生剛才所言,其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理念高尚而感悟深刻;具體講,上古舜帝因為尊崇客觀法理、秉承公義公道公權之公心、自作主於一以貫通之神佛道主、自上而下其上行下效、以君於子之道效法仁愛,所以他才被大眾百姓選中而作為君王;其實公眾所託舉者,並非舜帝本人,乃其所敬奉承載之思想理念,其以皋陶而聞名;皋陶者,指快樂於通過教育培養而提升思想理念之高度,使人達到文明開明之覺悟,指人文基因之淵源及儒家思想之奠基;如此一來,由高山而顯出窪地,覺悟差及不文明不開明者,自然出局了;再者,商湯建立商朝而被後世稱頌為神帝,那也是被公眾選中,所託舉之理念內涵,乃以伊尹而命名且傳世;伊尹者,乃母性之管理、雍也之出處,乃母儀天下、文之道、儒家思想之經典要義;其社會效果同樣是文明開明匯聚於公權公理公道,而私慾被壓制於偏遠旁野。
作為上古人名或地名之出處,一般均無詳解;然,作為人文基因之傳承,人名與地名本身即富含思想和理念,且與當時社會文明覺悟之高度不可分割;而作為文字之傳世,其生命活性之基因皆有內涵,名字即人文、即基因、即理念、即傳承與效法;亦如本文之皋陶、伊尹者,其文字拆解之意思表達,自然與儒家思想相默契,這說明社會文明發展進步之趨向與規律:卓越思想會被命名於人物或地方,而出色人名與地名,也同樣會含有豐富人文之理念;究其人文,人與文,本不該分清也無從分清,人之文化本容融,正如人文本身即客觀大道而與神佛道主自然和諧而天然統一而天人合一。
天道而公道,自然而必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