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新解《論語》十三子路3路名說【一】

作者:老寒腿7979  於 2025-9-8 12: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新解論語|通用分類:子女教育

關鍵詞:論語, 孔子

新解《論語》十三子路3路名說【一】2019-04-27_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T0AdCuPb0&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149&t=1505s


相關文案:

主話題:(三)、路名說(一)

解析:《論語》第十三篇:子路之——

        子路——子:有修養有學問有覺悟有德能賢品之人;路:道路;路程;途徑,門路;條理;地區,方面;路線;種類,等次;指天之大道、客觀法理、真理公義之求索艱辛而漫長;統歸指讀書人問道效法,取人名之廣義。

        (三)、路名說——子路(同學)曰:「衛(保衛;捍衛;維護,幫助,鞏固;周朝國名乃狹義誤讀)君(為君之道,作主之道,修身齊家興業之道)待(需要;要,打算)子(讀書人其文之道,文明、開明、覺悟、公義之道)而(乃,才)為(做,作為;施行)政(行政管理),子(讀書人)將(願,請;做事)奚(何)先(首位)?」子(先生)曰:「必(一定要)也正(垂直或符合標準方向;正面,正當;合乎法度,端正;基本,主要;使位置正,不歪邪;使端正;改正,糾正;恰好;動作進行,狀態持續)名(名字,名稱;名字叫做;名義;名聲,名譽;說出;引義為身份之定位,自我之取向)乎!」子路(同學)曰:「有(領有;存在;發生或出現;估量或比較)是(這,指具體說明)哉(語氣助詞),子(讀書人之概念、解讀)之(往)迂(曲折,繞彎;迂腐,拘泥於陳舊準則,不適應新時代;這裡指概念混淆不清,需具體甄別和界定;名義不等於名分,名字不同於名譽,名稱有別於名聲,這裡有主觀與客觀、上下內外、公心私心之區別)也:奚其正?」子(先生)曰:「野(界限;定位於)哉,由(先天資質或境遇起點高;居於上位;長上;人名乃誤讀)也!君子(君子:君於子,使子君;長上對幼下施以仁愛之效法)於(在,對於)其(自身,自己;居於上位者)所(毛病)不(不能)知(主管,把握,掌控;指自己管自己,自作主),蓋(由上而下遮掩;超過,壓制)闕(宮門兩邊供瞭望之樓閣,泛指帝王住所;過失;缺乏,短少;殘破,殘缺;該到而未到;官職空額,懶政或瀆職)如(如同)也。名(名義,名譽;公眾認可之定位;被托舉之上位;所遵循敬奉之公義公權公道、客觀法理、天意民心)不正(端正,公正,正確),則(原則,規範)言(言論,思想和觀點,公義之理念)不順(使方向一致,使有條理次序;適合,如意;順從;效法);言不順,則(原則,規範)事(關係或責任;侍奉、敬奉與尊崇;從事)不成(成立,確立;成功,成就;完成與實現);事不成,則禮樂(禮樂:國家公義公權之象徵)不興(興盛;使興盛;開始,發動,創立);禮樂不興,則刑(刑罰;對犯人體罰)罰(處罰)不中(正對上,恰好合上;適於,合於;不偏不倚;受到;遭到);刑罰不中,則民(公眾;老百姓;每個人)無(沒有)所(地方,場所;指原則規則之依據)措(安排;籌劃;處置)手(親手,指做事情,處理問題)足(腳下,指走路與行事,路線方針與方向;指思想理念,所遵循之原則);故(所以,故此)君子(君子:君於子,使子君)名(名義)之(居於長上之公位)必(一定要)可(適合;同意;值得)言(公眾之輿論,百姓之心聲;公理)也,言之(居於長上者)必可行(排行,行列;被托舉之公位)也。君子於(在,對於)其(下面公眾,百姓,大眾)言,無(同「毋」:禁止或勸阻)所(下面之言論)苟(隨便)而(卻,那麼就)已(太,過)矣(了)。」

 

 

        即路同學說:維護與鞏固君之道、主之道、修身齊家興業之道者,需要以讀書人其文之道、文明開明覺悟公義之道方能施行管理與效法;那麼讀書人在這方面會把什麼放在首位呢?

        先生講:那便是名義了,而所謂名義,便是公義;作為管理者,其身份定位與自我取向要尊崇、依照且符合社會名聲及名譽,一定要公開、公正、公平,要正面、正直、正當而符合公義公權公理之標準方向,思想理念要端正而合乎法度;把公心放在最基本最主要位置上而不偏離,時刻端正自己,反省檢查有可能出現之過失,並且作為常態而持續下去!

        路同學又問:先生所言能否再具體些?以人們對於讀書人之理解,或故弄玄虛、彎來繞去、顛三倒四者有之,或迂腐冥頑而拘泥於陳舊準則其繁文縟節而不適應新形勢不適合現實環境不適宜說教對象;因為大凡經文,其落到實處皆有正解和反面誤讀,文賊文痞出於其狹隘私心,混淆概念、顛倒次序從而誤導大眾認知;他們把公權之名義說成是私權之名分,把封授之名字名號說成是公奉之名譽,把權貴之名稱當成大眾追捧之名聲;這裡有主觀與客觀、上下內外、公心與私利之區別;那麼在眾多想法與說法當中,這個「名」,怎麼才能算是「正」呢?

        先生講:偏謬之蠱惑在於定位與界限不準啊,上行下效之尊奉,乃居於上位者,乃長上之尊奉而幼下效仿之!公義大道乃國鼎所承載之精神理念內涵,凌駕於為主為王者頭上,君於子而使子君,完全取決於管理者自身,完全在於長上者能否秉以公心而遵循客觀法理;居於上位者,管不了自己,那是大毛病;如果由上而下遮掩自身毛病及過失,上面人站在高處而看下面自然清楚,監督監管下面人是否聽話、是否有忤逆之心,施強權暴力像管禽畜一樣去矯正下面之毛病,而自己捂著蓋著不讓下面看清上面;

 

                                                                                                                                        

——(待續)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0 08: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