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案:
主話題:(四)、路稼說
解析:《論語》第十三篇:子路之——
(四)、路稼說——樊遲(人名;非學生非老師)請(請問,請教)學(學習;模仿;學問;學科;學校)稼(種植;穀物;莊稼地)。子曰:「吾(我們)不如(如同;依照,適合;及,比得上;超過;到,往)老(技術老練,操作熟練)農(農事,管理穀物)。請學為(充當;當作)圃(種蔬菜、花草之園子或園地),(先生)曰:「吾不如老圃(擺弄菜地)。」樊遲出(出去,出門)。子曰:「小人(小人:小於人,使人小;指把人比作穀物和蔬菜)哉(語氣助詞:啊),樊(樊遲簡稱為姓;樊某人)須(臉上長鬍須,這裡比作地里長穀物和蔬菜)也!上(長上;居於高位者;上層管理者)好(喜好;玩弄)禮(公共秩序與公序良俗;這裡指繁文縟節),則(原則,規則,規範)民(老百姓)莫(沒有誰)敢(膽敢;有勇氣,有膽量)不敬(尊敬;恭敬;有禮貌地送上);上好義(正義;情誼;因撫養或拜認而成為親屬),則民莫敢不服(擔任;服從;信服;使信服;適應);上好信(信用;相信;信奉;聽憑,隨意,放任),則民莫敢不用(使用;需要;用處)情(感情;情面;愛情;情慾,性慾;情形,情況)。夫(這,那)如(依照,如同;到,往)是(這樣,此種論調和觀點;說法),則(那麼)四(四面)方(八方)之民(民眾,百姓)襁(背小孩子之寬頻子)負(背;擔負)其(他們)子(兒女)而(於是,便)至(到來)矣(了),焉(怎麼會,何必)用(使用,需要)稼(種莊稼;指像種植一樣去管理老百姓)?」
即樊遲是一名私塾勤雜人員,有一天他向先生請教一個問題,他問:人,無論是自己管自己,還是去管別人,或是被他人管,反正都是管,那麼農民種地不也是管莊稼嗎?先生回答:修身齊家興業治國與種莊稼不是一碼事,非熟練工種那麼簡單,也沒必要那麼費勁。
樊遲又問:那麼種菜不那麼費勁,基本上撒地里種子,稍加侍弄就可以,而且見效快;以種菜之道可比君子之道否?先生回答:也不是那麼碼事兒。
樊遲離開之後,先生向學生們抒發感慨:世俗偏見就是這麼看待讀書人,就是這麼理解君子之道,樊遲之觀點可見一斑呵!他把人比作莊稼和蔬菜,把管理者比作種地或種菜者,把修身齊家興業治國比作熟練工種,這明顯是把天下百姓都當成小人之小人觀點、小人之術呵!那麼以其小人之心,又何必去費心巴力種地種菜呢?你樊某人臉上那些鬍子,不都是不種自生嗎?還不用去侍弄,野生散養而且管轄權都統歸於你,完全屬於你個人私產,豈不是更來得省力而快捷?!
比照那些飼養、豢養、種養、生養者,野養、散養、旅養怕是最省心省力了吧?那麼好吧,現實社會當中,確實有此類好事,其乃文賊文痞之傑作也!請看——
居於長上者,身在高位其由上而下施以管理,怎麼管理呢?那些飼養豢養種養生養都太費勁,賊痞們只需略施小騙即可,把頭上之公禮踩在腳下,喜好之玩弄之製造之,編排出一套套繁文縟節和規章制度,去規範約束幼下及公眾,於是下面沒誰敢不去敬奉遵守這些東西,這還只是其一;其二,上面人弄一些所謂正義、情誼和恩惠,以道德之名義去訛詐與綁架下面人,用忠孝悌等臣子之道、小人之道、奴才之道去冒充君子之道,不表率於上行下效,反而讓下面去感恩、圖報、還債甚至以命相許,那麼下面人誰敢不服?誰敢不從?不適應也得適應;其三,上面人再弄一些死鬼冒充神靈,使下面人迷信,其怪力亂神使公眾報僥倖心理,從而激活其自私、貪婪、怠惰之先天劣根,最終宿命於叩拜而祈求赦罪賜福,那麼在所謂神咒作用規範之下,沒誰敢不掏心掏肺而五體投地去依照騙子之口令指令去一步步邁向吸血鬼所設立之牢籠。
如此說來,一騙十而十傳百,四面八方之民眾便都攜家帶口、背孩子帶崽子往那籠子里鑽,這是不是很省心省力呢?所以說還是當騙子容易,相比之下樊遲所說像種地一樣去管理老百姓,又有何必要呢?
不怕強盜不講理,就怕騙子講歪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