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講座:
相關文案:
主話題:《孟子》第五篇(上)萬章章句上
第六章之(一)、——【一】
解析:萬章問曰:「人有言:『至(通「窒」)於禹(自由)而德衰(cuī:次第,等級),不傳(表達,流露)於賢,而傳於子。』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通「錯」:交錯)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假裝)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通「溢」)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jī)山(蠶蔟)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通「舊」)。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
即循規蹈矩之教條主義者問:「有人說:『公序良俗所阻窒慾望之自由泛濫者乃依照人品獸品畜品之等級次第而限度不同,有關社會地位之高低貴賤乃不表達先天超群之品質,而表達後天學問之水平。』等級制度便應該諸如此類而劃定疆界吧?」
孟先生講:「此理說不通,等級可以有但不應該形成制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