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新解孟子第六篇上告子章句上6(二)【一】

作者:老寒腿7979  於 2025-8-8 09: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新解孟子|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關鍵詞:孟子

視頻講座:

         



相關文案:

主話題:《孟子》第六篇(上)告子章句上

第六章之(二)、——【一】

解析: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擅長)矣,乃所謂善也。若(順從)夫為(通「謂」)不善,非才(通「裁」:裁決)之罪也。惻(憂傷,悲痛;懇切,誠懇)隱(憐憫,同情;疾苦;困窘;依,靠著)之心(精神,心思,感情),人皆(一起,一同)有(拘囿)之;羞(進獻,美味)惡(污穢物)之心,人皆有之;恭(恭順,順從;奉行,謹守)敬(警惕,警戒)之心,人皆有之;是(認為正確,即肯定,遵從)非(違背;虛偽;怨恨)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聽憑)由外鑠(shuò:熔化,銷熔;消損,削弱;抽象意義之溶化、滲透;美,美盛;yuè:燒,燒灼)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旁側)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xǐ:五倍)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眾多)民,有物有則。民之秉(bǐng:一把稻穗,一束禾桿;指一把或一束;握住,拿住;主持,掌管;秉承,遵循意志,接受命令;持有,保持,堅持;固有,天生;表示容量;通「柄」:權柄;通「謗」bàng:批評)彝(yí古代青銅禮器之總稱;常;常性;通「夷」),好是懿(yì:美,善;美德;深;深刻,深沉;通「噫」yī:嘆詞)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計謀)好是懿德。』」

即孟先生講:「如果依獸言畜語其雙向原則與雙重標準之情狀,那麼有關自我、競爭、忠孝悌貞節烈、人生價值與意義等皆可用大小真假去詭辯乃以混淆邏輯概念而為私心所用當作評判之準則乃文賊文痞所擅長歪曲、篡改及冒充之能事了,此乃王法統治階級用私禮迷信形式一貫所宣講之妥善管理牲畜及交好親善順民。 


——(待續)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9: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