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講座:
相關文案:
主話題:《孟子》第六篇(上)告子章句上
第七章之(二)、——【一】
解析:「口之於味,有同耆(qí:老;資深之老者;強橫;憎惡;zhǐ:致,達到;通「嗜」shì:愛好,喜好)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放任)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通「窒」)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廣大,廣闊),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jiāo:貌美,漂亮;服飾華美;xiáo:淫亂)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通「猷」yóu:謀划,規劃)芻(chú:用草喂牲口)豢(huàn:飼養牲畜;泛指餵養;貪圖,沉湎;引誘,利用,收買;豬狗等吃穀物之牲畜;豬肉或狗肉)之悅我口。」
即孟先生講:「在生態平衡之食物鏈條當中乃處於相同環節之群類活體對其食物之口感品味具有共性且區別於其他群類,因具有共同資深之嗜好而形成器官類同之功能;牙齒作為一項重要器官如果改變其特定功能之應用乃須預先適宜那自以為是或存有私見之嘴巴所嗜好之肉食、草食或雜食。如果放任口腔對於美味之追求,那麼動物牙齒性能和人類牙齒性能作比較乃因其特殊出眾而受到專業之局限,例如狗之犬牙吃草嚼不爛而馬之門牙槽牙吃肉塞牙縫便是參與那自以為是或存有私見之嘴巴而以非專業之工具去應對異類之材料或加工對象,參照動物之聽天由命原則乃人類把自身先天之牙齒當作原始下等之工具而何必因為對食品之各種嗜好便都從變換牙齒方面去考慮享用美味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