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講座:
相關文案:
主話題:修德說(二)
解析:《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修德說——(續)
修之鄉(鄉村,家鄉,行政區劃基層單位),其德乃長(兩點之間距離大;長度;長處;對某事做得特別好;年紀較大;排行最大;輩分大;領導人;生,生長;增進,增加)。修之國(國家;代表國家者;指我國;姓),其德乃夆(豐厚)。修之天(公禮)下(自上而下),其德乃博(量多,豐富;知道得多;大;取得;古代之一種棋戲,後來泛指賭博)。以身觀(看;景色或樣子;對事物之認識或看法;道教之廟宇;姓)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國,領地)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我,我們)何(什麼,哪裡,為什麼;表示反問;同「荷」:背或扛,負擔;書信中表示客氣,指承受恩惠)以知(主管,把握,掌控)天下之然(對,不錯;如此,這樣,那樣;然而;後綴;同「燃」:燃燒,引火點著,火)茲(這個;現在;年;龜茲,古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庫車具一帶)?以此(這,這個;表示此時或此地)。
即善意提倡公禮之人,不會把自己高居於公禮之上而去提拔下面人;用人制度不該是上級提拔或選拔下級,而應是下面公眾向上托舉;公眾思想覺悟之上升也不是領導者硬性拔苗助長而去搞道德綁架,否則便是長上對幼下施以馴化和調教,便是私禮。善意擁抱公禮之人,也不會把自己遊離於公禮之外而去籠絡下面人;人倫關係不該是長輩圈養或飼養禽畜,不要脫離繁衍和傳承於文之道、母之道、君於子之道其上行下效之表率,而應是長江後浪推前浪而一代更比一代強、應是前人栽樹而後人乘涼、應是容融結合親脈人文而努力向前遞進;公禮之擁抱乃投身及投入於不離不棄,私禮之擁抱乃佔有和索取於使不逃不離。覺悟者自我謙遜定位於崇尚公禮,依照自古之社會祭禮於糧食和種子其繁衍與傳承模式,母之道、文之道、君於子之道而綿延不窮盡。
有關學問、品行方面之學習和鍛煉於人之品格和修養,公禮之公心於公德才是真實、確實、清楚、的確之實在。
有關學問、品行方面之學習和鍛煉於家庭、事業、專業技能、學術流派、輩分名分及私產私情,公禮之公心於公德才存在估量或比較而以人性為主,而再以其之外某一部分為零頭,即公德以外或以後之時空乃以上對下仁愛之形式劃歸棲息地於私德其私禮之私心及獸性和畜性。
有關學問、品行方面之學習和鍛煉於氏族民間其由井市陋巷到偏野鄉村,公禮之公心於公德乃排行最大、輩分更高;良俗須遵從公序,公序須遵循公禮,而公禮乃人文生長、前進、提高於文明開明之覺悟且大勢所趨,所以民間要移風易俗於公德。
有關學問、品行方面之學習和鍛煉於國家、民族、疆域及領地,公禮之公心於公德乃需要人文包容、寬容之容納及交融、消融之融合;容融於和平理念者,人心、民心之所向也。
有關學問、品行方面之學習和鍛煉於禮儀自上而下之推行和效法,公禮之公心於公德乃承襲和接受人文種子之博大授與,乃遵循客觀法理其規律性、科學性、客觀性、原則規則規範性、知識性於廣博豐富,而不是愚昧迷信於宿命和賭運。
依照修身原則於一人之主,用公德去看待私德;依照齊家原則於一家之主,用人性去看待獸性和畜性;依照興業原則於一業之主,用公序去看待良俗;依照治國原則於一國之主,用人文容融去看待派系和排斥;依照禮儀其上行下效之表率原則於自作主,用公禮之自我本我本心及神佛道主及百教歸一、萬法歸一其文明開明之覺悟而去看待慾望亞心次心及怪力亂神及百教紛亂、萬法紛亂其冥頑不化之欺騙。
那麼我們如何識別禮儀當中有關管別人、被人管、自己管自己之選項中哪一項正確呢?我們所憑藉者,便是公禮。
自省自律自作主之人性品質,便是公德。
——(完)